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251张模拟画像 钟祥荣 “我再认真想想,这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251张模拟画像

钟祥荣

“我再认真想想,这里需要添加几根眉毛,对,就这样,属于比较粗的线条。”

“头部比例要适当修改,这人整个脸型是国字脸,但我不确定他的鼻子是啥形状的,我看到了他手里有枪。”

在金店店员集体回忆的基础上,嫌疑人的模拟画像被初步勾勒出来了,第一位现场目击者走进了模拟画像室,根据自身回忆,对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

昨天发生的金铺抢劫案作案时间仅为四分钟,嫌疑人抢劫得手后全力冲出街道,不知是心慌意乱,或是没戴牢固,急冲冲跑到第一个岔道口时,头套瞬间脱落,待其从地下捡起来重新戴上之际,十五秒之内有四位目击证人目睹了其真容,刚巧这四人是从街道岔口四个角度看到了其面容,直线距离不足三米,他们同时证实嫌疑人手里握着一把枪,刚巧这一区域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用公安术语来说,属于监控“盲区”。

当地公安局马上邀请省城最顶尖的模拟画像专家,要赶快提取目击证人的记忆碎片,经画像专家的严谨组合,勾勒出这名嫌疑人的真实影像,再发出通缉令。

第二名目击者走了进来:“鼻子是尖挺型,颧骨比较高。”

“这个部位要适当加宽几厘米,我总觉得哪里还需要修改,哦,是耳朵比较大,耳垂还要画长一点点,对,这样就比较接近了。”

画像专家的手不经意颤抖了一下,几秒钟后恢复了平静,黑白素描画像边,铅笔划过了一道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小痕迹,但这丝毫不影响画作更加趋于完美。

第三名目击者说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辨识:“前额比这画像里的要窄些,眼珠子更趋向于丹凤眼,双目有神。”

“双目有神?!这个描述于绘画无益,你还是说说你能够想起的细节吧,比如头部的具体特征,对破案帮助较大。”

“哦,他耳垂下面有个红色的印记,又好像是小时候受伤留下的伤痕,这个我看得非常清楚。”

画像专家的手又再次颤抖了一下,迟迟疑疑在素描头像上划拉了几下,一个小小的印记,细致又传神地勾勒出来了。一定要稳住,越接近成画之际,越要沉住气,并且一定要关注细节,画像专家至今共画了250幅嫌疑人肖像,据此抓获了250名嫌疑犯,靠的就是对面相细节的把握,靠的就是对目击者记忆碎片的有效提取。

第四名目击者还在门外等待,画像专家起来喝了口水,来回踱步托腮思考,再次从较高处目测画像的轮廓,从一名美术学院毕业生到公安部知名的模拟画像专家,他相信这幅画是到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连眼神也画出来了,没有丝毫的偏差,他有这个自信和把握。

第四名目击者提供了嫌疑人跑起来好像有类似长短脚的特征,专家觉得唠叨且多余,只是机械地应答了几句,画笔并没有动,画面上再也没添加一笔,搞得目击者不知所措,莫名其妙地离开了画室。

沉浸已久的记忆又被捞了起来,浮现在眼前的是那块小小的疤痕,熟悉的疤痕,又是残忍的伤痕,那是二十多年前家乡青草山上,两个十多岁的放牛娃在山路上玩弹弓打鸟的游戏,突然一阵低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一头公牛低头舍命狂奔,红着双眼喘着粗气,后面是一头体型更大的公牛,全速追逐而来,山路狭窄,两个放牛娃愣在路中,不知所措,电光火闪之间,高大的放牛娃一把推开矮了一个个头的放牛娃,自己躲闪不及,牛头直冲身腰,撞倒在山路旁,尖尖的牛角划过其脸庞,一股鲜血流了下来,伤得很重。

公牛打架,神仙难挡,但在此时,画像专家心里仿佛奔跑着几百头野牛,想躲也躲不开,想跑也跑不了。

从山村放牛娃到美术学院毕业生,再成为公安部门知名模拟画像专家,他相信这第251 幅模拟画像是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他有这个自信与把握。

该出去给家里的林伯打个电话了,电话里就说,我找到三娃子了,他在外过得很好,不必惦记。

(《小说选刊)》2017.10,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描摹“第251张模拟画像”的过程为情节的主体,并以此聚拢人物的各种关系,使情节主干突出,结构紧凑。

B. 专家觉得第四位目击者提供的信息“唠叨多余”,表现了专业技术高超的他也有些自负武断,使这一形象更显真实。

C. 文中反复说专家相信这是“目前为止画得最传神最到位的”,这源于他的专业自信,更因为多年来他从未忘记这张脸。

D. 小说讲述了画像专家意外发现童年的救命恩人成为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故事安排巧妙,语言质朴平淡,结尾耐人寻味。

2.小说写专家“沉浸已久的记忆”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专家画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1.B 2.①补充叙事。交代专家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专家矛盾沉重心理的原因。②呼应上文。与上文中目击者所提供的犯罪嫌疑人特征相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人物形象,提示主题意义。犯罪嫌疑人童年时也曾有舍己为人的行为,前后形成反差,提示主题解读路径。 3.①惊讶怀疑。第二名目击者的话让专家的手“不经意颤抖了一下”,铅笔不自主地划过一道“小痕迹”,这些都透露m他此时对这一结果的惊讶与对心目中人选的怀疑。②矛盾紧张。专家面像时的手“再次颤抖”“迟迟疑疑”,劝说白己“一定要稳住”,体现了其既矛盾又紧张的心理。③焦躁痛心。“来回踱岁”“觉得唠叨”“机械应答”等反常行为,体现了其焦躁和痛心。 【解析】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白负和武断”分析错误,应为此时他已确信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故选B。 2.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专家“沉浸已久的记忆”这一情节的作用,手下从手法上分析“沉浸已久的记忆又被捞了起来”属于补叙,答题时先答出补叙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从内容看,交代画家和犯罪嫌疑人的关系,解释上文 “画像专家的手不经意颤抖了一下”“画像专家的手又再次颤抖了一下”的原因;从结构上看,犯罪嫌疑和自己的故事解释照应前文画家画出的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从主旨和人物的形象看,犯罪嫌疑人前后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反差,引人深思,从而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的主旨。 3.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专家画像过程中言行和心理的句子“画像专家的手不经意颤抖了一下”“画像专家的手又再次颤抖了一下,迟迟疑疑在素描头像上划拉了几下”“一定要稳住,越接近成画之际,越要沉住气,并且一定要关注细节”“画像专家起来喝了口水,来回踱步托腮思考”“专家觉得唠叨且多余,只是机械地应答了几句,画笔并没有动,画面上再也没添加一笔”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汉字应该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这个问题需要汉字研究者冷静回答。

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袁嬗变。讲解汉字,必须展现出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度。在《十讲》中,王宁先生梳理了汉字的起源与历史,举重著轻地展现出汉字文化磅礴壮美的历史画卷。汉字的性质是表意文字,在传统“小学”中,文字训诂之学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十讲》对汉字文化的展现体现出鲜明的语言意识。比如对汉字声符的讲解,兢结合了汉语词源的考察——“妻”与“凄M萋”同源,亲近紧密的妻子、“凄凄惨惨威戚”的压抑紧张,还有“芳革萎萋”的春草浓密,都呈现出“紧密、密切”的共同特点。汉字、语言、文学三者融合无间,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内涵。“聪(骢)"和“葱(蒽)"也是同源的,聪明畅迭的心灵和“中通外直’’的大葱形成通感,在古老的汉字中,更呈现出生活的亲切与妙趣。在汉字和汉语的互证中,汉字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

汉字文化是科学的,它不能沦为“看图猜字”的臆测,必须建立在深入的学理之上。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汉字研究就在宇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客观准确的学理基础。《十讲》有着鲜明的理论意识与方法自觉——汉字普及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要用学理阐明规律,以方法金针度人。从三个角度展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如何科学地分析一个汉字?如何把握汉字的书写规则,从而写好每一个字?如何准确、有效且不失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十讲》用深入浅出的学理、丰富准确的实例和清晰可行的操作方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汉字文化属于历史,更指向未来。汉字普及当然要溯源讨流、回顾历史,但一味复古又带来了根本性的偏颇——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汉字的所史就是一个不断“堕落’’的过程,从古文字到今文字,从繁体到简体,意味着汉字文化的不断沦丧;而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过是带领学生回到古代而已。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何在?汉字在信息时代走向何方?汉字在当代社会是否面临危机?《十讲》体现出深刻的现代情怀:“汉字在长达数千年的皇权社会中,由于被宫廷和少数文人占有,暗含着两个不适合新时代的因素,那就是垄断与复古。”而汉字普及的现代情怀,正是对垄断与复古的批判与反恩——如何理解汉字简化?汉字简化的背后,是几代人追求文化普及的崇高努力,是新中国文化扫盲的伟大成就。只有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才能更好理解汉字简化的历史价值,而非困惑于“亲不见,爱无心”的肤浅嘲讽。如何理解汉字的现代命运?汉字走过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经过了汉字规范、汉字标准,进入国际编码,它经受住了时代的严峻考验,为中国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语言信息化的基础。汉字走向了大众与时代,展现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不但汉字行废的论争已经结束,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而且依托数字化,为了文化发展和大众应用的最高利益,我们制定了十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好地研究了它的历史,让它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已经没有什么危机了。”在这份自信的背后,凝聚着汉字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现代情怀,也凝聚着几代学人数十年来的孜孜求索。

在《十讲》中,汉字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充分贯通,体现出汉字普及中的学术底色、科学意识与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开阔的格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选自《汉字,以怎样的面貌走向大众——读王宁先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4日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教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重要性日益提升,人们对汉字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

B. 汉字文化的历史深厚,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

C. 汉字研究要讲求学理基础,这个基础是在字源和字理的不断探求中建立起来的。

D. 汉字教育的核心使命不是复古,汉字教育不再需要传统“小学”中的文字训诂之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十讲》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启示意义。

B.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文化底蕴、学理意识、现代情怀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论述清晰。

C. 文章举“妻、凄、萋”和“聪和葱”的例子,意在说明汉字所呈现的生活的亲切与妙趣。

D. 末段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肯定了《十讲》贯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开阔格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具有象形特点,因而“看图猜字”的臆测虽然缺乏客观准确的学理依据,但仍然是以字源分析为基础的。

B. 汉字普及中的学理思考包括三个方面:科学地分析汉字、把握韦写规则写好汉字和准确有效有趣的汉字教学。

C. 汉字简化的价值在于,在文化普及、社会平等的大进程中,对大众的文化扫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D. 进入计算机时代后,依托数字化,汉字具备了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沟通了古今、适应了当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 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 岁的袁隆平以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 7 岁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因此被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不久前,在某央视主持人与娱乐圈的口水战中,网友得知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一事,众人一片哗然。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中国骄傲”?“国家精神”应该是什么?你有怎样的思考?请

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

材料:

心境      复习      谦逊

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虚心使人进步

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抗灾治水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仅一些自然现象会释放汞,___。冶金、化工、燃煤产业、水泥、电池、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废气都可能是汞污染的源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___,比如汞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和一些电子产品等,都含有汞。这些含汞物品废弃后,___,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面对突发灾难,地方应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政府应急机制的健全,九寨沟地震救灾及时,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B. 我国智能交通管理已进入黄金时期,云计算、视频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的相继出现,为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提供了保障。

C. 近日腾讯就各类防沉迷系统破解手段表示,运营团队将持续加大监管,对账号租赁、辅助认证等灰色行为进行打击和屏蔽。

D. 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违规排放不达标废气物的现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