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 当今社会,鱼目混珠,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为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道德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还振振有词。
② 鲁迅对《呐喊》中的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地思考与认识。
③ 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④ 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⑤ 梁先生长得短小精悍,骨子里透出一股摄人的气息,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他都能应付自如。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⑤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C.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D. 夙遭闵凶
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陈情表》一文中,李密向皇上陈述自己孤单无依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句子是:______,形影相吊。
(3)《归去来兮辞》中,“悟以往之不谏”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不可挽回的醒悟,而“______”一句,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还可以把握的信心。
(4)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颔联开始抒写塞外风光。“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雁群,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回地向着南方飞去了。
B. 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
C. 诗歌中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视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听觉和静态描写。
D.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繁荣,感情欢快,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节选自《宋史·孙觉传》,有删改)
(注)散常平钱:青苗钱。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 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
D. 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於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文中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B.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神宗、哲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 有利百姓。
B. 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 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 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②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游客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 “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B.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可能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 三则材料都不同程度上谈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新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
B.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这对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D. 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