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 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没有任...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 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② 我和他性格不同,观点各异,方枘圆凿,很难合作。

③ 哪知都督传见他后,东问西问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儿,后来图穷匕见,道出本意。

④ 大家赞扬这个方案犹如抱薪救火,一定会把这次改革的“三把火”烧得更加旺盛。

⑤ 《战狼2》在我市上映时,电影票极其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⑤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句中说我们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使用正确。“方枘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句中说“我和他”各方面不同,很难合作,使用正确。“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句中望文生义。“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句中说“退场的观众”,对象不当。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类型是望文生义 ,导致语义相反。⑤对象不当,语义表达的是退场的观众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沁园春·长沙》)

____,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_____,忧思难忘。(《短歌行》)

④羁鸟恋旧林,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

⑤仰观宇宙之大,____。(《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农村生活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共性特征?请加以概括。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说明。

①榆柳后檐,桃李堂前。

②有风自南,彼新苗。(《时运(其一)》

③蔼蔼堂前林,中夏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A. 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 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 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 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

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子,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 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D. 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2.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