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市义工队招募公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义工是一座城市吸睛的名片。为了不断壮大义工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我们鼓动广大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加入义工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要是你真想传递热心、善心和爱心,要是你有强烈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你就必须成为义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2018年上半年,国务院分别批复同意广东深圳、广西桂林、山西太原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深圳、桂林、太原分别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有关部委负责人表示,首批示范区的三个城市,既体现了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域 的合理布局,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和面临的不同类型问题的代表性。有关城市的政府人士对记者 :为使示范区建设 ,希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能够 ,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倾斜支持三个城市的建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
B.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
C.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
D.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批复中被赋予不同的定位和要求
B. 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批复中被赋予不同的要求和定位
C. 批复对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定位
D. 批复对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因地制宜 直言不讳 高歌猛进 志同道合
B. 因地制宜 单刀直入 高歌猛进 同舟共济
C. 就地取材 单刀直入 急流勇进 志同道合
D. 就地取材 直言不讳 急流勇进 同舟共济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
⑵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
⑶《虞美人》中“___,__”将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②。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翛 (xiāo) 然:形容无拘无束、超脱或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B. 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又可从“竹”和“雪”的描写中见出人物的品行节操。
C. 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D. 全诗写景优美,细腻生动,历历如在目前,令人觉得美不胜收,极富感染力。
2.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诗人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床谓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引为三卫,从平王世充,以功授开府。九月,舟师叩夷陵,铣①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八》)
(注)①铣:萧铣隋末起兵,自称梁王,次年称帝,后兵败降唐,被杀于长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B. 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C. 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D. 姿貌魁秀/通书史/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床,文中指坐具;文中和“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中“床”的意思相同。
B. 大业是隋炀帝年号;君主时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中国古代所有帝王皆有年号。
C. 第,原指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来上等房屋也通称为“第”。
D. 诸侯或有爵位的官死去称“薨”,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或封王贵族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靖志向远大,学深多才。他渴望建功立业取富贵;韩擒虎非常认可他的军事才能;牛弘、杨素都很欣赏他的政治才华。
B. 李靖审时度势,懂得机变。秘密告发李渊失败后,面对将被李渊处斩的处境,又能以理相争;李世民求情得释,后被重用。
C. 李靖精通兵法,擅长谋略。在夷陵之战中,统帅李孝恭急于集结兵马出击,李靖认为应等对方将士锐气衰竭后才可以进攻。
D. 李靖年老病苦,不忘报国。皇帝想要派他攻打高丽,前去征求他的意见,他向皇帝表达了带病征战的决心,令皇帝感动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
(2)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力于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知道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的思维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在一些领域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材料二:
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通常,“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还包括其他非数学学科。这类“机器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需要不断从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学习策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连续型学习”。但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这在某些情形下被称为“灵感”或“顿悟”。一直以来,计算机最难学会的就是“顿悟”。或者再严格一些来说,计算机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难以学会“不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很难从一种“质”直接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个“概念”直接到另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并非同人类一样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包括经验和创造。
材料三: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日、欧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这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目前,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材料四:
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对编码数据进行转换,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美国丹佛大学哲学教授希尔勒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他说,如果机器仅仅是对数据进行转换,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实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
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数据转换机器也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
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她/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
需要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的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知之甚少,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B. 计算机对人脑进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个途径,目前流行的研究是结构模拟。
C. 计算机学习依赖经验,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
D. 计算机尚不能产生“灵感”和“顿悟”,说明计算机的“实践”与人类有本质的区别。
2.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8年经济危机后再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弱人工智能研究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
B. 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以两种研究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
C. 强人工智能研究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就无法回避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
D. 针对机器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这一问题,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3.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改变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请根据以上材料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