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尤其如此。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口语”和“书面语”并进还是分开的争论;而对于语法之难,一方面是语法理论繁杂且分歧重重,令人莫衷一是;一方面是教学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本还只能凭经验。这都发人深思: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

阅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似乎能破解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疑问。本书从古文文法中“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更对汉语语法有了创造性认识。

孟教授在书中回答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问题。他阐述了古文“意内而言外”的概念。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要表达“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很多场景下,对话不仅要讲究吐字发音,更要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变化,来体现说话人的心态、逻辑意向、话外之音等等,这时,语言不仅要“以字显意”,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

古文中这些“辞”大多是假借来的。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起到文章中虚之又虚的“托精神传语气”的作用。孟教授认为这都是先贤大儒们对汉字创造性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极丰富的文化承载力,既可微言大义,也可蔚为壮观。

孟教授还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语言界的大师们就在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与印欧语系的“以音表意”、文字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相比,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意”以形和声音形式的双重表达。汉语的文字和口语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汉字是字形直接表意,发音是隐而不显,从文字到思想不必经过声音环节,走的是视觉路线;而口语是以音表意,不必经过视觉环节。随着大一统文明的推进、文章的发达,口语又受到了文字的影响与制约。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形、音、义完美统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回答,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辞”的角度虽小却能让人理解文言与口语的区别,更能显现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

B. 先贤创造性运用汉字主要体现于假借虚之又虚的“辞”,赋予新意来“托精神传语气”。

C. 印欧语系的文字创制是为了高效反映语音、记录语言,文字附着于语言而产生意义。

D. 汉语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文字和口语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书评首先交代了“汉文化热”却汉语难学难教的背景,引出写作这篇书评的目的。

B. 文章倒数第二段把印欧语系与汉语规律作比较,直接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

C. 本文呈现总分评析思路结构,首先总评书的特点,然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思路清晰。

D. 本文贯通了孟教授书中的论点和自己的评析,这种写法增强了书评的学术性和思想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一般很讲究修“辞”,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会讲究修“辞”。

B. 古文是“以字显意”、“加辞足意”,那么,阅读古文就要重视“之乎者也”这类“辞”。

C. 既然汉语本身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

D. 加强传统语言文字的研究,积极传播古代经典文学,这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1. C 2. B 3.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更能显现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错误,错在“更体现”中“更”,“更”是一种程度上的加深。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本书从古文文法中‘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这两个论证结果是先后的关系,而非比较关系。B项,“虚之又虚的‘辞’”错误,文中说的是“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可见“虚之又虚”是指“托精神传语气”。D项,“汉语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错误,文中说的是“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而不是“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直接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错误,错误点一是“直接”,从文中来看,比较二者的用意在于“汉语语法的独特性”;错误点二是“两个问题”,从文中来看,这里只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这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叙的是该书内容,评的是这些研究内容的价值,而不是书的特点。故选B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评论的目的在于表明汉语本身是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难学难教的根源不是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 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 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请以“我奋斗,我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讲述上面材料某一代人中的他或他们的故事。

要求:可实写,可想象。故事完整,描写合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此时,我的目光娴静。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上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了寒冰的高度。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寒冷是风丢下的种子,风是无孔不入的精灵。家乡有一句话,叫做“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何况还要穿过一条条巷子呢?尽管屋与屋之间的巷子仅一步之遥。我连围巾也没有,所以每次路过巷子,都把脖子缩得紧紧的。可风还是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风如刀。我不知两只耳朵是不是被风割了去。用手一捂,还在。连忙收回手,用嘴呵一口热气。寒冷叫我顾此失彼。手都顾不上,耳朵管它呢!

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分。

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寒冷还会来的。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围绕线索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赏析画线句。

3.结合全文,探究文末“寒冷还会回来”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全空缺处句子

(1) 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2)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_____,不能喻之于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 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写“我”坐在溪边,看到前山乌云骤雨,而自己所在处阳光灿烂。

B. 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自己头上。

C. 第四句写天色渐晚,再加上前山黑云笼罩,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

D. 这首诗生动写出了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

E. 诗人通过“坐看”“忽惊”动作神态的变化,写出了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的特点。

2.请赏析一二句中“衔”和“喷”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君简画记

毛先舒

杭之中,稍东曰丰乐桥,桥稍东曰古橘园,故宋之橘苑也。苑废久,种橘已尽,惟有 古银杏两株,盘轮扶疏,疑为宋故物云。

园有主为.诸君君简。君简少好画。又学篆刻,喜何震、陈琮刀镌,时时见古法。然不 甚自贵.爱,独深爱画。尝自称先君子博学游艺,尤喜翰墨。与华亭董宗伯其昌、赵文学左 为密交。自其为童子时旁侍, 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 。苍秀淡沲,董称最工;空濛潇 瑟,赵为之冠。两公分间,互相放写,终不能自掩其.真也。君简既好画,日取两公画及诸 家所作玩之,久而融然,化裁臻微。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君简笑曰:“吾且 忘吾手,安知谁法?”予闻而憆然,不复知所问矣。大体得法于古人,不必以甚似为工。 萧远疏逸,绝蹊径矣。

君简先世多显官。 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 。至君简而日贫。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 自娱。客过.索画,君简即与画,然持钱来者甚少;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或持钱赠君简,君简便受之。午突.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坐待所与密者过,引壶斟酌,醉而后已。君简 交不滥不黩,游好三四人,周旋久之.,义亦弥笃。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 ;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岁既暮,银杏叶方落矣,不知近客 来亦多遗.钱否?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不甚自爱                    贵:珍贵

B. 索画,君简即与画            过:拜访

C. 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        突:烟囱

D. 不知近客来亦多钱否            遗:赠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园有主诸君君简        君简亦耻役手金钱

B. 终不能自掩真也        其孰能讥之乎

C. 周旋久,义亦弥笃      纵一苇所如

D. 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饮  抱明月长终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观看两位先生作画,挥笔创作达到了神妙境界

B. 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君简的父亲伯茂公,有很多豪贤资助他

C. 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君简的家在陋巷中,他却生活得悠然自得

D.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君简不学习做官的本领,但也不是避世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5.文章第二段写了诸君简学画的过程,请用三个四字词语依次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