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论语》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义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
②《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
③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中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
B.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C. 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D. 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①,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同“骄”。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B.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C.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D.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B.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 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D. 古人有名有字。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 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 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曹操乘机发动袭击。甘宁奋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殊死搏斗。
D. 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有将其归还。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但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②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食品生产是当今世界一项新兴产业。这项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产业,近年已在国内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全国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超过了1000种。
当前,我国进入了农产品供应相对过剩的阶段,市场价格下挫,农民增收缓慢。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填饱肚子过度到重视营养和健康,那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备受青睐。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进口食品的安全性,药残等检测指标限制非常严格,检验手段已从单纯检测产品到验收生产基地。那种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不顾产品质量的老路子已走不通。
目前,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有关人士指出,在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变化,扶持农民搞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使之成为一项有益社会、造福于民的大产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日前联合举行了创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5个生产基地和7个销售专柜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
为了保证试点单位蔬菜的质量,有关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在生产基地方面,从5月下旬开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北京市农药检定所联合对基地生产的蔬菜进行全面的农药残毒检测,并对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检查。销售时,除了生产经营单位自检后再上市销售外,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对专柜的蔬菜进行了数次抽查。检查结果表明:选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专柜的农药残毒合格率均在95%左右,高于市场平均合格率20多个百分点,有的生产基地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蔬菜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为提高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并将北京市列入试点城市。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力争在两年内真正建立起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摘编自《北京晚报》)
材料三:
2017年9月份,广西壮族自治区食药监局共抽检4686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样品161批次,样品合格率为96.56%,其中不合格产品中食用农产品是重灾区,占一半以上。
附图:

(资料来源:食品伙伴网)
材料四: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药残留的控制和监督,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将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农业部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等5省、市的农药检定所,对50多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发现22%样品不合格。
据了解,农业部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通过贯彻《农药管理条例》等措施,有效减少高毒农药产品的比例,鼓励研制和生产安全、高效、经济的新品种,积极发展生物农药,从根本上解决因滥用高毒农药造成农药残留中毒事故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食品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的绿色食品产业,目前在国内已形成较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
B. “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目的是保证市场销售蔬菜质量,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C. 当前我国经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还很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D. 食药监局抽检结果反映出当下我国食用农产品仍存在问题,应重视绿色食品产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加入WTO提出的挑战。
B. 严格的抽检制度和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C. 农产品安全检测防护体系的建立并不断完善,将会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确立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D. “无农药残毒放心菜”活动中抽检的市场普通蔬菜合格率远低于绿色蔬菜,说明当前绿色食品生产的必要性。
3.从材料来看,当前绿色食品生产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嘉轩办学堂
文/陈忠实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又响起卖罐罐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来。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趔趔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麻钱。嘉轩跷出厦屋门坎,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人说‘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赵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两个孩子已经长到该当入学的年龄。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鹿子霖在厢房里听见一阵陌生的脚步声就走到庭院,看见白嘉轩进来,便忙拱手问候。白嘉轩停住脚说:“我找大叔说件事。”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白嘉轩走进上房的屏风门就叫了一声:“叔哎!”鹿泰恒从上房里屋踱出来时左手端着一只黄铜水烟壶,右手捏着一截冒烟的火纸,摆一下手礼让白嘉轩坐到客厅的雕花椅子上。鹿泰恒坐在方桌另一边的椅子上,细长的手指在烟壶里灵巧地捻着金黄绵柔的烟丝,动作很优雅。白嘉轩说:“大叔,咱们的祠堂该翻修了。”鹿泰恒吹着了火纸,愣怔了一下,燃起火焰的火纸迅速烧出一截纸灰。鹿泰恒很快从愣怔里恢复过来,优雅地把火纸按到烟嘴上,优雅地吸起来,水烟壶里的水的响声也十分优雅,直到“噗”地一声吹掉烟筒里的白色烟灰,说:“早都该翻修了。”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应该翻修祠堂;祠堂早应该翻修而没有翻修是自己的父亲老族长白秉德的失职;自己这个新族长忙着娶媳妇埋死人现在才腾出手来翻修祠堂咧!白嘉轩不好解释,只是装作不大在乎,就说起翻修工程的具体方案和筹集粮款的办法。鹿泰恒听了几句就打断他的话说:“这事你和子霖承办吧!我已经老了。”白嘉轩忙解释说:“跑腿自然有我和子霖。你老得出面啊!”鹿泰恒说:“你爸在世时,啥事不都是俺俩搭手弄的?现在该着你们弟兄搭手共事了。”随之一声唤,叫来了鹿子霖:“嘉轩说要翻修祠堂了,你们弟兄俩商量着办吧。”
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翻修祠堂的工程已经拉开。整个工程由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鹿子霖负责工程,每天按户派工。白嘉轩组织后勤。
白嘉轩提出的一个大胆的方案得到了鹿子霖爽快的响应:凡是在祠堂里敬香火的白姓或鹿姓的人家,凭自己的家当随意捐赠,一升不少,一石不拒,实在拿不出一升一文的人家也不责怪。修复祠堂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县令亲置在院里石碑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整个预算下来,全体村民踊跃捐赠的粮食只抵全部所需的三分之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
这年夏收之后,学堂开学了。白嘉轩被推举为学董,鹿子霖被推为学监。两人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见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朱先生突然热泪盈眶:“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竟然感慨万端慷慨激昂起来:“你们翻修祠堂是善事,可那仅仅是个小小的善事;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祖宗该敬该祭,不敬不祭是为不孝;敬了祭了也仅只尽了一份孝心,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靠那些还在吃奶的学步的穿烂裆裤的娃儿,得教他们识字念书晓以礼义,不定那里头有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呢。你们为白鹿原的子孙办了这大的善事,我替那些有机会念书的子弟向你们一拜。”白嘉轩也被姐夫感染得热泪涌流,鹿子霖也大声谦和地说:“朱先生看事深远。俺俩当初只是觉得本村娃娃上学方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对次要人物鹿泰恒听到白嘉轩的提议时从“优雅”到“愣怔”再到“优雅”的细节描写,以及“早都该翻修了”的语言描写,都极为细致传神,耐人寻味。
B. 文本中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了白嘉轩族长带头修学堂的“仁义”。白鹿村修祠堂时的气氛以及白鹿书院朱先生下跪的情节都是从侧面凸显了这一点。
C. 文本结尾朱先生打拱作揖跪倒在地的细节描写,强烈地表达出他对白嘉轩和鹿子霖办学堂这一善举发自内心的赞扬,更可见他对兴办学堂更为看重。
D. 白嘉轩谋划给白鹿村创办学堂不仅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更是为了沽名钓誉,想让自己的名字与祠堂一样不朽。
2.节选部分写白鹿两家合作修祠堂办学堂,但也能看到两家过去就有矛盾不断的影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白嘉轩是小说的主人公,节选部分他有着多重角色,作为族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监察制度与中国古人的智慧
文/艾永明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实行 2000 余年。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这是监察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央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秦和西汉,御史府服从于相府而不独立。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并与行政系统相分离。魏晋时期,御史台又脱离少府而自立,罢司隶校尉而将监察权向御史台集中。隋废尚书省的监察职能,唐将隋的司隶台并入御史台,形成单一的御史系统。元朝取消谏院,使监察组织更加一元化。清朝实行科道合一,都察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唯一的中央监察机关。
第二,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而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实行常设监察官和朝廷派遣巡察御史巡察相结合的体制。巡察御史由朝廷直接任命派遣,与地方政府没有关联。地方常设的监察机关(官员)则不同,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独立性是经过长期发展才确立的。自秦至隋,地方常设监察机关往往从属于地方政府。唐宋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监察机关。元朝的地方监察体制有了新发展:建立行御史台,实行大监察区建制,设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分属行御史台,从而形成垂直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政府没有统属关系。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各省又设按察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是各省常设监察机关。清承明制,监察体系基本循而不改。
第三,监察官员之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监察官员也不兼任其他职能,这是监察独立的内在要求。自秦汉至唐宋,监察机关的独立和一元化尚在形成中,监察官也没有真正专职化。元明清,随着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独立和一元化的完成,监察官员基本实现专职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御史是官僚机构中一个特殊群体,负有专门职责,还有专用的“獬豸补服”。
第四,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批准,御史以个人名义而不是组织名义提起弹劾。这是为了不妨碍对宰执或台主的纠弹,同时使纠弹的主体十分明确,因而也是对监察官员的一种制约。东汉初年,刺史纠奏二千石长吏“不复委任三府”而直呈皇帝。唐初,明确规定御史可以直接弹劾:“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清朝规定,科道官不必经过都察院而可以单独进呈,既能封劾,还能面劾。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国家治理中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理性的认识和较合理的设计,它们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监察权运行的内在规律。当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处于官僚政治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受到君主专制这一根本政治体制的制约,官官相察的实质是君察臣,其实施的成效与设计初衷必然相距甚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历史发展看,保障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监察体制从不独立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B. 监察独立要求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职能由监察官员专任,这样监察官员才具有独立弹劾权。
C. 中国古代垂直监察体系是经过了长期发展才形成的,直到明清时期,垂直监察体系才真正确立。
D. 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须先让监察机关与其他机关互不统属,且将监察职能从其他机关分离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详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制度自身的缺陷。
B.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独立与一元化的发展及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C. 文章第五段引用有关唐初规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监察官员具有独立弹劾权,简约而有力。
D. 文章从监察机关和监察官员两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古代监察体制逐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监察官员没有独立弹劾权,就难以对宰执和台主进行监察,还可能导致他们胡乱纠弹。
B. 监察机关监察权及监察官员弹劾权的独立,是有效监察百官、避免官员贪腐的前提之一。
C. 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其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表现最为突出。
D. 中国古代施政者对监察权的配置和运用有其合理性,因而对不同的政治体制也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