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春节,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春节,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燃”遍朋友圈。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经典和流行有机结合,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材料二:去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梦莲诗话》一书,揭示古诗与人生的八个奥义,即立志、达道、雅正、无邪、仁义、化育、归真和济世。

材料三:2018年4月,华南中学面向全校同学举办了首届“清韵杯”诗词创作大赛,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诗歌传统。要求来稿内容以反映当下生活为主,形式必须为旧体诗词。

作为一名中学生,古诗词一直在我们求学路上相伴左右,你对古诗词有什么认识或体验?

请以“与诗同行”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诗歌点缀生活 ——与诗同行 诗就像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使我陶醉其中;诗也像一座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的游乐场,使人流连忘返;诗还像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使我能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与诗同行,就如同与那良师益友在知识的王国里促膝交谈。 与诗同行,诗人那思乡之情感同身受。看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仿佛眼前就出现了张籍,他在因思乡而愁眉苦脸。想写封信给家人但又怕说不完,在送信人快走是又把信封给拆开了。是啊!每位在异地他乡漂泊时,能不想起家乡的人、事、物吗?还想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首诗一对比,不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吗? 诗歌,一个与我们促膝交谈的好朋友;诗歌,一个教我们生活知识的好老师;诗歌,一个带我们领略祖国万里河山的好导游。 与诗同行,无尽的生活启迪伴随一生。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仿佛看到庐山那壮观的样子,横着看与侧着看的样子截然不同,在每个角度看到的庐山都不相同。就如同一道题目,如果从一个方向,一个角度解不开,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就这样一次一次地用另一种方法解开,或换另一个思路去想问题。就这句话,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全面地到位地去思考问题,这将会受益一生。我还看到大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好像前面没有路了,但勇敢地再向前走时,却惊异地发现其实后面是美丽的景色。这句诗告诉我们对自己的前途一定要怀有希望,要充满光明,还要努力勇敢地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与诗同行,祖国的大好河山尽览眼底。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杜甫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都鲜活地写出了我国壮丽奇秀的景观。庐山瀑布的雄伟,杭州西湖的平静使得人们对它们十分喜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明确任务,“作为一名中学生,古诗词一直在我们求学路上相伴左右,你对古诗词有什么认识或体验”“以‘与诗同行’为副标题”,任务非常明确,即谈自己对古诗词的认识或体验。然后分析材料,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借助电视节目说明音乐与诗词重逢、经典和流行结合达到的效果,第二则指出古诗词与人生的奥义,第三则是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传承。三则材料涉及的话题都是“经典”“古诗词”。《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让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和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够为中华文化之美而感动,让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滋养更多人的心灵,带给我们更多的文化自信。经典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经典才更具有活力。考生可以围绕古诗词或经典的魅力、如何传承经典、传承经典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立意。 参考如下: 经典的魅力 传播方式的魔力 彰显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 “歌以咏志”,唱响生命赞歌 契合了大众的文化需求,《经典咏流传》打开诗歌传承的蹊径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 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和传唱古诗文,让经典再一次流行 给古典诗词穿上时尚的外衣,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让它们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段有三处地方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功利性学习没有任何好处。它只能短期内刺激你的神经,却无法为你提供持久前进的动力。功利性学习的人不是因为热爱学习,而是因为学习可以带来名利与地位,所以拼命地考大学、考研、考证、考级。而对于真正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智慧。大学生必须端正态度,真正把学好文化知识放在第一位,从而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①“功利性的学习没有任何好处”与后面“学习可以带来名利与地位”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中学将于2018年12月22日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以下是X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两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8年12月22日早8时在喷泉广场举行2019届毕业生成人礼仪式。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18岁,意味着责任、义务,意味着勇敢、担当。在这个庄严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成人之际更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X班班委会

2018年12月22日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两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貶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    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      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       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B.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耳濡目染       政通人和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耳闻目睹       政通人和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

(4)师者,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 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 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2.“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