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送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

B. 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展现了戏台如今的衰败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戏台曾经的繁华热闹。

C. 文章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对扮演苏三的美娇娘进行刻画,侧面烘托了戏台之于“我”的巨大魅力。

D. 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谢幕了,她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也曾在“我”的戏台上上演精彩曲目。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题为“旧戏台”,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哪些戏台。

 

1. A 2. 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②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3. ①实际的戏台。文中写了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②生活的戏台。文中写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③人生的戏台。文中写了外婆的戏台,实则是写了外婆的一生,是一种人生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按“时间顺序行文”有误,文章第一段是现在所见的情形,第二段说“少年时”,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且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本句中“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关键词是“辜负”,考生需要到文本找出“辜负”的表现,如前文所说“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诱惑,远离了戏台,荒废了戏台;如下文所说“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我们遗忘了曾经在戏台下看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根据这些内容理解该句的含义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写了几类‘戏台’”,且明确指出“文章题为‘旧戏台’”,这是考查散文标题的内涵。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实到虚的顺序理解,先到文中圈出写“戏台”的句子,明确其表面的意思,如“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这说的是实际的戏台,是曾经辉煌热闹、上演过一出出好戏,而今已然衰败的旧戏台;如“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生活中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一种生活戏台;如“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这里所说的“戏台”是指人生的戏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戏,人间举步皆戏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文学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 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 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D. 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2.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

B. 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C. 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D. 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 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 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D. 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国庆假期期间,江苏南京中山陵游人如织,一位老人走累了,他的儿子便一把把他抱起来,这一抱被网友称为“最帅一抱”。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

 

查看答案

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格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   ① 他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   ② 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    ③ 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   ④  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     ⑤ 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⑥ 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A

实际上

可是

由于

/

难免

才能

B

/

然而

因为

未免

于是

C

尽管

可是

因为

于是

/

最后

D

虽然

但是

/

不免

终于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