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1月,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占地面积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1月,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占地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突然火了,原因是它快要被消灭了。从1959年开始,当地人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涌现出了中国第一位治沙英雄石光银、19岁就开启一场长达33年的人沙战斗的殷玉珍、一家三代36年接力治沙的张立强等无数治沙英雄。如今毛乌素沙漠的绿化面积达80%,“沙漠”二字即将成为历史!网友感叹“沙漠变绿洲,创造了人间奇迹”。

惠及世界人民的海水稻培育,展现中国智慧的C919,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的量子通信,令世界惊叹的“精准扶贫”……我们生活在创造奇迹的时代。习近平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作为当代青年,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请联系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但这并不是她的终点,不是她最终的梦想,也不是我们最终的梦想,我们更要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经艰难险阻,曾经她是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那片场所,曾经的她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是野心家争权夺势的赛场。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在同一平台上学习,安然的座在教室里读书,是因为无数爱国主义这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撒热血。 屈原投身汨罗江,岳飞精忠报国,闻一多拍案而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还为了这伟大而崇高的梦想矢志不渝的人,他们更是我们值得敬佩的有志有为之人,让我们也一起像他们一样,为了我们深爱的祖国,为民族的复兴做个有志青年吧! 大山的儿子林俊德埋名五十年,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在他生命接近死亡的时候,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导输管,胃管,减压管。他仍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警告,生命的数据在令人揪心的跳着,视线已渐渐的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项重大国防研究项目相关资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小时。若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怕,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有志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忠诚之心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敬仰,值得钦佩,值得我效仿。 热爱祖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为祖国的富强,繁荣而奋斗。 梁启超曾在散文《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作为现代青年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学习,持之以恒,杨帆起航立志做个有志青年。 孔子日:“博学而笃志,切文而静思,仁在其中。”我们应谨记他的花,放飞梦想,放飞自己的青春,用勤劳的汗水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绝不能输在终点上,后天的努力可以你弥补先天的不足,把握现在的每一分钟,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只有这杨,我们才能拥有靓丽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梦想,坚持梦有多远,我们就会走多远,这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立下的志向。 在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拥有崇高的梦想,远大的抱负。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和新型农村建筑,这就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各个行业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为中华民族更长久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我们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梦想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用热情拥抱未来,用青春谱写人生,用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作为当代青年,如何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请联系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命题者意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拥抱时代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论证说理”,“有针对性”、“有对象感”的写作能力。审题立意:从材料中可以体会到,无论是毛乌素沙漠改造的成功,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执着、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密不可分。毫无疑问,当代青年要“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是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财富的。同时,要体现思辨性,既要充分肯定国家富强、时代进步的丰功伟绩,也不回避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放眼全球、对外开放……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联系材料内涵写作,不要完全抛开材料,写成一般的材料作文;②作文中有“我”,要有“我”的真实体验与思考,要体现“我”与“创造新时代奇迹”之间的关系;③对时代特点、人民呼声、国家现状等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使写作更有针对性、现实感。体裁要求: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引用“文人之笔、劝善惩恶”鼓励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温暖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惩恶扬善”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请从《边城》《红楼梦》《呐喊》中任选一部或一篇,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该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惩恶”或“扬善”的意图。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具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江城中学“金秋读书会”活动筹委会发给某著名作家的邀请函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得体或不简明,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第五届“金秋读书会”将于2018年11月25日-30日举行,您是贵校杰出校友,我们荣幸地向您发出邀请,恭请您拔冗为广大莘莘学子作一次文学讲座。您现在是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日理万机,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莅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       。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从孔孟、老庄,到中国的程朱、陆王等,他们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       ,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       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       ”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B. 大相径庭    鞭辟入里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C. 泾渭分明    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言行一致

D. 泾渭分明    鞭辟入里  直截了当  知行合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即使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B.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C. 从中国的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虽然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D. 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即使他们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

3.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氓》善用比兴手法,比如用桑树来比兴,桑叶未落时的特点是“_____”,桑叶凋落时的特点是“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

(3)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难以挽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B. 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 “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 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2.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