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宁的权利 张承志 进入9O年代以后再做草原之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宁的权利

张承志

进入9O年代以后再做草原之行,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在社会和自己、蒙古牧民和我之间,仿佛硬拱进了一个第三者。它使人别扭不快,使人心思烦乱,而且使长久的安宁被一丝丝抽去。

在都市里我已经习惯了它。换言之,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在罪恶的喧嚣中,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地被抽着,像抽丝,像吸血。我们在大都市里以憔悴换回存活,再拼命干才能捎回一点意义。

而漠北草原不同。那里静谧得简直能听见四十里外的一只獭子咳嗽。或者,在草海潮动时,能吞吸近在咫尺的声音。所以汽车和拖拉机常常闯到鼻子下才被人听见。

我的养生之道,是两年里去草原休憩一回。然而人多难如愿,实际上只做到十年一两度。即便如此,在沉稳的静谧和安宁中,我摄取了清风露水,也摄取了安宁和平和。身心调整一月,然后人就能重返城市前线。

原来养牧五畜的游牧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费几千年时间逐渐凝结了自己的民族和传统。他们享有几十里空阔无人的前庭,依靠绵延茂密的后山。视野里遥遥出现一星人影,他们知道那是谁家的老人去寻马找牛。夜深时仿佛传来一声响动,他们会意那是北边的某某趁月色运送青贮草。酷热的夏天午后他们放心地在山腰熟睡,因为毗邻的羊群今天向东面出牧了,而自家羊群应该在西山游荡。冰封雪断的冬月平原出现了两骑马,他们警惕地注视着,外人闯入的消息在傍晚前就能传遍方圆百里的所有人家。

全套的语言依这种环境和生活建立起来,教科书和外语学院是无法归纳它的。全套的传统习惯和民族心理也在这里丰满。他们剽悍,因为必须降服野性的大畜;他们勤劳,因为生计贫富成败都只在自家一户每日的安排;他们寡言,因为自幼至老不出草海,针对外界的语言从来只是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过;他们满足,因为祖辈相传直至上溯成吉思汗,生活就是如此,而且平民的富裕也就是如此;他们热情,因为他们精熟四野,他们自己在风雪中独自找马或买粮的时候,也必须投宿求人。美好的文化形象被传诵了,蒙古草原,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勇猛、古老、善良的名声。

但是,今天这一切正在遭受着粗暴的破坏。前年回草原时,以前毡房羊群布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窟窿——原来想发财的人刨开了青草,挖出一个个土法采铜的矿井。采矿坑或是长槽,深数米;或是坑道,深不可测。草地上游荡着三五成群的闲汉,用肉引开牧民家的狗,闯进毡包抄起壶自斟自饮。夜间不时蹿过摩托,载重卡车隔几天就运走一车矿石。

以前,牧民讲述四周地名的时候,说到奥由特,总是带着神秘的语气。“有翡翠的地方”,我听着也觉得高兴。可是如今奥由特成了破坏植被和自然的情报源,亘古以来游牧民族享有的安宁被打破了。

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弟的神经已经失衡。丑陋的黑洞愈挖愈多,家门口南边山坡上,视野中已是一片疮痍。采矿队搭的地窝子挡住路口,他们每天开着拖拉机汲水,使得水井总是几近干涸。牧民们的眼神不再自信和悠闲,他们老是紧张地盯着山梁上溜达的人影。家家的狗都晕头转向,不知该叫该咬;黑糊糊的地窝子附近,草原上甚至奔跑着两三头猪。马驹在矿坑里摔断腿,掉队的羊被人盗走。争吵纠纷时一片混乱,你蒙他汉,各自吵嚷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

安宁被破坏了。古老的生活,被推上了一个边缘,摇摇欲坠。粗暴的深沟,不仅挖在奥由特的山坡上,它挖得文化、自然还有人心都伤痕累累。

享有纯粹而悠久的安宁,也许是蒙古牧民的一项奢侈。虽然它才是人的基本权利。怕的是才刚刚开头,我想着打了一个寒噤

自然保护的话题正在外面大肆流行,而自然于一户户牧人是“努特格”,这个词一层层有营盘、草场、家乡、祖国的含义。或许他们该去听听天山天池的哈萨克,以及北京三里河的“和屯”人,听听更地道的绝望和不安。我沉吟了许久,空空凝视着旱季的绿草原

正在这时门前喧闹起来。出去看,牧羊犬咆哮着,对着远处两个怪物般的黑点狂吠。孩子们抄起套马杆,兴奋地跑去追赶。原来是挖矿人养的猪窜来了。惹得孩子们想套翻它。大人又吆狗又骂孩子,后来静了下来。像是话匣子里刚响过一个难听的插曲。当夜异常的静,包外又不时有摩托的响声。

我睁眼望着半圆形的、蒙古包的天窗。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

(有删改)

1.在文章第一句中,作者“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实际上在后文他讲述了这种“变”,请结合全文概述这种“变”的表现。

2.请分别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换言之,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在罪恶的喧嚣中,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地被抽着,像抽丝,像吸血。

(2)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

3.请分析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阐述标题“安宁的权利”的内涵。

 

1. 草原长久的安宁被破坏了。这种安宁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草原自然环境被粗暴的破坏。草原牧民的内心受到了摧残,神经失衡,不再淡定。草原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草原文化受到了破坏。 2.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三个“让”字排比句极强地表现出我们被喧嚣裹挟的肉体、心灵上的紧张和疲惫,然后用“线”被不断抽取这样的意象,化抽象为具象,把人内心的那种焦虑不安形象地表达出来。 (2)这两句话是一种环境描写,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渲染草原苍穹的纯净安宁的特征,来反衬上文那些杂乱之音的不自然。引入草原之夜这个恒久不变的旁观者,生动地写出草原上人类这些当局者所带来的改变的虚妄。 3. 在结构上引入作者的感受和态度,前后照应,回应了文章开头几段作者别扭的感受。开头以“我”来表明态度,这里重又以“我”介入,强调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判断,表现出对中间描写叙述出来的“变”的否定和不安。(或答“表现出对安宁将继续被破坏的担忧及面对现状的无力无奈”也可)这两句话以神态、动作描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更能触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4. 安宁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对其适宜生存环境的一种要求,也是人对其心灵安定的一种诉求,更是人对一种延续、稳定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的追求。人有权对破坏这些安宁的行为表达自己批判情感的权利,有权去恢复和重建被破坏的自身家园。对作者而言,安宁是自然乃至宇宙苍穹的永恒体现,人对安宁的追求也是与自然和宇宙的契合,是真正作为自然中和宇宙中的人的一种基本权利。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在后文他讲述了这种“变”,概述这种“变”的表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变”主要体现为草原长久的安宁被破坏了。结合“今天这一切正在遭受着粗暴的破坏。前年回草原时,以前毡房羊群布散草海的风景,被挖上了疮疤似的窟窿——原来想发财的人刨开了青草,挖出一个个土法采铜的矿井”“可是如今奥由特成了破坏植被和自然的情报源,亘古以来游牧民族享有的安宁被打破了”分析,草原自然环境被粗暴的破坏;由“去年夏天再回草原,牧民兄弟的神经已经失衡”分析可知,草原牧民的内心受到了摧残,神经失衡;由“古老的生活,被推上了一个边缘,摇摇欲坠。粗暴的深沟,不仅挖在奥由特的山坡上,它挖得文化、自然还有人心都伤痕累累”“正在这时门前喧闹起来……当夜异常的静,包外又不时有摩托的响声”分析可知,草原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草原文化受到了破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1)“让双耳渐渐失聪,让眼球终日充血,让心灵的休息和宁静被扯出一根线”,排比,表现出我们被喧嚣裹挟的肉体、心灵上的紧张和疲惫;“像抽丝,像吸血”,比喻,化抽象为具象,把人内心的那种焦虑不安形象地表达出来。(2)是一段环境描写,“它眨着眼”,拟人,结合“墨蓝的天穹上缀着几颗星星。还是那个古老的大陆腹心的草原之夜”“注视着我们的不安”分析可知,引入草原之夜这个恒久不变的旁观者,草原上人类所带来的改变的虚妄。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沉吟了许久”“凝视”,神态、动作描写,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我想着打了一个寒噤”“我沉吟了许久”,引入作者的感受和态度,前后照应。结合开头内容“进入9O年代以后再做草原之行,感觉说不清地在哪儿变了……而且使长久的安宁被一丝丝抽去”分析可知,回应了文章开头几段作者别扭的感受。结合后面内容“正在这时门前喧闹起来。出去看……它眨着眼,注视着我们的不安”分析可知,表现出对安宁将继续被破坏的担忧及面对现状的无力无奈。 4.试题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安宁的权利”,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权利”“安宁”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享有纯粹而悠久的安宁,也许是蒙古牧民的一项奢侈。虽然它才是人的基本权利”分析,安宁是人的基本权利。结合“可是如今奥由特成了破坏植被和自然的情报源,亘古以来游牧民族享有的安宁被打破了”“安宁被破坏了。古老的生活,被推上了一个边缘,摇摇欲坠。粗暴的深沟,不仅挖在奥由特的山坡上,它挖得文化、自然还有人心都伤痕累累”等内容分析,人有权对破坏这些安宁的行为表达自己批判的权利。结合“然而人多难如愿,实际上只做到十年一两度。即便如此,在沉稳的静谧和安宁中,我摄取了清风露水,也摄取了安宁和平和。身心调整一月,然后人就能重返城市前线”分析可知,安宁是自然乃至宇宙苍穹的永恒体现,人对安宁的追求,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 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女子十二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但另一方面,民乐的创新也必须考虑到大众审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乐曾出现一股片面追求复杂技巧的思潮。越有难度的作品越众星捧月,越传统的作品越被打入冷宫,这种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一度导致创作难写、排练难排、演出难听等诸多问题,被民乐指挥家杨春林先生批评为“一头沉”现象。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17.8.24,有删改)

1.下列对“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中,艺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十二乐坊”追求表现技巧的过程,也是民乐创新一种有益的探索。

B. 民乐始终跟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而演变,不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民乐就会消亡。如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就已经基本绝迹了。

C. 民乐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与时倶进就意味着生存危机。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的困境就是明证。

D. 近代中国民乐经历了创作由自发到自主、教育由口传心授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始终深受西乐的影响,一直处在演变过程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子十二乐坊”使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正因为此,有人质疑它在创新中模糊了自己作为民乐的身份。

B. 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民乐不可能纯是单旋律的形式,民乐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是民乐发展的必然现象。

C.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片面追求复杂技巧、将难度作为创新标准、冷落传统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理应加以摒弃。

D. 有意无意忽视民乐必然随客观条件而改变的事实,以教科书式批评来对待民乐在创新形式上的探索的做法,不利于民乐创新。

3.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对传承与发展民乐的两点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因为梅雨潭以朱自清的散文《绿》而闻名,仙岩景区管理部门近期准备在梅雨潭前的崖壁上刻一个国内最大的“绿”字,以彰显仙岩景区的“绿”文化,争创4A级风景区。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请就刻“绿”字这一行为发表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语言表达准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色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恐年岁之不吾与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C.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D.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侧身西望长咨嗟    B. 因为长句,以赠之

C.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