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民乐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大家呼吁民乐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每当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时,又会引发争论。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让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人质疑那种充满了流行元素和视觉冲击的音乐还能称之为民乐吗?总之,创新的突飞猛进,既为民乐带来“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喜,也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惑。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绪的表达,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的人,生存环境不同,必然导致其审美需求各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听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民乐如果不创新就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就会面临生存危机。比如,传统民乐当中的宫廷音乐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乐诞生于农耕社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如今已进入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传统民乐自然会面临生存危机。

回顾中国民乐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而逐渐演变: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民乐基本上都是单旋律的形式并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其创作主要是自发性的,并无专门的作曲家;到了 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80年代之后,西方作曲技术大量涌入,民乐的洋化、西化成为一股潮流,学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21世纪之后,民乐加电声的“盛装民乐”开始流行,如“女子十二乐坊”。

所以说,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客观条件改变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乐也必然会随之改变,这本来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比如,有学者在评价“女子十二乐坊”时,立刻搬出音乐教科书,认为此种音乐不符合书本上关于民乐的定义,甚至还有人给“女子十二乐坊”扣上了“是对民乐的亵渎”的大帽子。但另一方面,民乐的创新也必须考虑到大众审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乐曾出现一股片面追求复杂技巧的思潮。越有难度的作品越众星捧月,越传统的作品越被打入冷宫,这种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一度导致创作难写、排练难排、演出难听等诸多问题,被民乐指挥家杨春林先生批评为“一头沉”现象。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17.8.24,有删改)

1.下列对“民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中,艺术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十二乐坊”追求表现技巧的过程,也是民乐创新一种有益的探索。

B. 民乐始终跟随着时代和生存环境而演变,不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民乐就会消亡。如传统民乐中的宫廷音乐就已经基本绝迹了。

C. 民乐发展总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与时倶进就意味着生存危机。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的困境就是明证。

D. 近代中国民乐经历了创作由自发到自主、教育由口传心授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始终深受西乐的影响,一直处在演变过程中。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女子十二乐坊”使民乐更加富有时代感,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正因为此,有人质疑它在创新中模糊了自己作为民乐的身份。

B. 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民乐不可能纯是单旋律的形式,民乐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征也会有所变化,这是民乐发展的必然现象。

C. 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片面追求复杂技巧、将难度作为创新标准、冷落传统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盲目创新,理应加以摒弃。

D. 有意无意忽视民乐必然随客观条件而改变的事实,以教科书式批评来对待民乐在创新形式上的探索的做法,不利于民乐创新。

3.根据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对传承与发展民乐的两点建议。

 

1. C 2. A 3. ①要坚守民族文化,保持自身特色,照顾大众审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坚持走艺术创新之路,但要有“度”。不仅要着眼于技巧的更新,更要合理借鉴完美交融,让传统民乐与现代审美需求相吻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也是民乐创新一种有益的探索”错误,原文“被民乐指挥家杨春林先生批评为‘一头沉’现象”;B项,“不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民乐就会消亡”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民乐中的江南丝竹、河北吹乐、长安鼓乐等虽然是非遗,但因为没有与时俱进,目前也面临后继乏力的困境”,并没有消亡。D项,“始终深受西乐的影响”错误,原文“到了50年代左右,.民乐创作逐步专业化并借鉴西方乐队编制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因为梅雨潭以朱自清的散文《绿》而闻名,仙岩景区管理部门近期准备在梅雨潭前的崖壁上刻一个国内最大的“绿”字,以彰显仙岩景区的“绿”文化,争创4A级风景区。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请就刻“绿”字这一行为发表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语言表达准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色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恐年岁之不吾与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C.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D.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侧身西望长咨嗟    B. 因为长句,以赠之

C.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对于歌手来说,每年暑期的音乐综艺,对自身形象、作品的助推作用是非常大的,歌手们当然要趁这个机会塑造、加深自身的标签烙印。

B. 非现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使用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洗钱和腐败等现象,但与此同时,一定不能排斥、歧视人民币现金使用这种支付方式。

C. 手汗症多发于16~25岁的青少年人群,其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明确,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局部汗腺分泌过于旺盛引起的。

D. 作为第十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组成活动之一,由晚报牵头“全国报纸总编辑贵州采风”活动也在大会期间开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