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投身自然才能获得更多自由。而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 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 《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 “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 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 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 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 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 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 世间万事万物皆受时空和相关条件的限制,因而都是不自由的。所以那些自以为逍遥或貌似逍遥的事物其实也并未实现真正的自由。
根据材料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可抄袭;不少于800字。
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⑵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⑶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⑷《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⑸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⑹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⑺表现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⑻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荆轲刺秦王》)
⑼大丈夫应不拘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⑽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⑾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⑿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荆卿里 清代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代 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枚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B. 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C. 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D. 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