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

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 【解析】 解答压缩语段概括信息的题,一定要划分语段的层次,这样才不会遗漏信息。注意本段中的一些前后承接关联词“随后”“紧接着”“很快”,这样六句话分为三层,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亮点给2分,答出3点给4分,注意字数限制,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⑵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⑶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⑷《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⑹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⑺表现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⑻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荆轲刺秦王》)

⑼大丈夫应不拘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⑽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⑾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⑿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荆卿里   清代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代  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枚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B. 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C. 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D. 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史记•高祖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B. “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C. “衣绣夜行”,穿着精美鲜艳的锦绣衣服夜间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贵以后不为人知。

D. “沐猴而冠”,沐猴,即猕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对子婴比较宽容大度,与后来项羽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并烹杀了劝阻的人,作者赞赏他是一个看重故乡的富有情义的人。

C. 项羽和范增密谋后立沛公为汉王,说明从“鸿门宴”到目前,范增是很受项羽信任和器重的人。

D.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刘邦和项羽得失天下的一个原因:人心向背。其中暗含着对项羽的批评。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2)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忆韦素园君》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

B. 作者在叙述中夹杂着描写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显示了鲁迅对韦素园的敬重与怀念。

C. 在《忆韦素园君》中,作者站在社会的角度,肯定了韦素园作为“泥土”“石材”的意义。鲁迅与素园私交不错,但文中并没有提及,而是更多地站在社会历史评论人的角度,给素园一个更高立意和更大格局上的交代。

D. 鲁迅把韦素园放在整个新文化运动背景中来评价,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更表现出韦素园的悲剧性格中的崇高、平凡生命中的伟大。

2.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的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3.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在中国第一要他多”,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