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
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 《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 《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墙,生活中随处可见。墙,看得见,摸得着。墙,人类不可或缺,有时也纯粹多余。墙里墙外发生了许多故事:墙里墙外,折射出人情世故……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有《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曾凭借《病隙碎笔》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B.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其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的结局”。
C. 杜牧的《阿房宫赋》骈散结合,语言精练,以自己对历史的深层思考,把史实、传说及个人想象贯串起来,总结出可以作为历代统治者记取的教训。
D. 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议论韩、赵、魏“赂秦而力亏”,齐、楚、燕“不赂者以赂者丧”,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泊牧以谗诛
A. 成卒叫,函谷举
B. 不拘于时
C. 斯用兵之效也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速祸焉 加快
B. 摽掠其人 掠夺
C.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齐平
D.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改变,除去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话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以为小小说不应排斥故事(情节)性,恰恰相反,小小说的情节(故事)往往是作品成数的重要因素。 , ; , 。 , ,他既要惜墨如金又要纵情泼墨,这种矛盾状况要求作者必须拿“干货”,掏“精华”,任何的粉饰卖弄都是多余甚至讨厌的。
①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情节,他们很快就会厌倦
②喜欢读故事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③通俗文学之所以受欢迎,原因也在于此
④他们读小说首先注意的不是人物或主题,而是故事
⑤这就要看小小说作家能不能以极短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故事
⑥读者在读小小说时,绝不会因为其篇幅短小面降低对故事性的要求,相反这种要求更高了
A. ⑥①②④③⑤ B. ⑥①④⑤②③ C. ②④①③⑥⑤ D. ②④⑥①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