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某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罪恶。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懒,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懒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

请选取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懒惰是致命的缺点 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大的障碍,则勤奋是一个人成功的本质。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懒惰等于把人活埋。”懒惰是生活的死亡。有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不做就叫女儿做,女儿不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子抹桌子,甚至用嘴叼着水管给花草浇水。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见到小狗做事便很惊讶地说:“喔!小狗这幺能干,还能做家事呢!”小狗说:“没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要我接电话!”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天赋属于我们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是成为废物了吗? 懒惰之人说道:“我是一个懒惰之人,不知道如何珍惜时光,也不知道如何珍爱自己;我在这里睡大觉,感觉自己就在过着美好的生活。你是成功之神,你是因为喜欢我,才叫醒我要赐予我幸运与成功吗?” 西谚有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也要你早起去捞起它。中国人一向相信财神爷可以送财富,但是财神送财来,也要你礼貌性的去接受,如果你懒惰避开他,也不能发财。甚至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你吃完了前面的部分,如果连转动一下都懒得去动,那么饿死也是活该。 人多数不是懒惰的,你看!天生用眼睛来看世间万物,但是人觉得不够,因此发明显微镜、望远镜,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天生耳朵要来听声音,人们又发明了播音机、广播机、电视机,希望听得更远,更大声;天生一双脚应该用来走路,人们又发明了脚踏车、汽车、火车等,希望能与时空竞赛。 世间上,懒惰与贫困是难兄难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所以容易懒惰,这是互为因果。所以人如果想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必须舍弃懒惰,要勤劳精进。 所谓“春天不下种,何望秋来收?”不播种,如何有收成;不劳动,如何有成就?一个懒惰懈怠的,即使才华过人,永远也用不到自己的财富,如此辜负天生我才,不是很可悲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厌恶懒的,也有褒扬懒的。懒,本意是懒惰,指想做某事而不情愿付出行动的意思,引申义是疲倦,没力气。该文字在《说文》和《宋书•范晔传》等文献均有记载。反对“懒”:人类骨子里都有追求安逸和享乐的本能,发展到极致就是好逸恶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劳自律的传统,崇尚勤奋、反对懒惰,从而创造了智慧和财富。但是,懒惰就像鸦片,一沾染上就容易上瘾。它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的斗志,腐蚀了我们的进取心。要戒掉这种精神之瘾,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和自控力。懒惰的表现各有不同,对人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消极的。可以说,懒惰是一种精神腐蚀剂。懒惰是一种沉重而羞耻的精神负担。人们一旦背上了这个包袱,就会整体精神沮丧、无所事事,既不能享受劳动的乐趣,享受不到收获劳动成功的乐趣,更谈不上过幸福的生活。赞成“懒”:“懒”是为了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一种随意的闲适;随心所欲的洒脱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楮亭记

[明] 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酲,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日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 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 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 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 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 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 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为吐蕃所执,死焉。

②时隋婴孺,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不为屈。韦夏卿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修好,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③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

④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

注释:①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②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处。③报聘:一种外交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时隋婴孺,            (2)韦夏卿其节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隋怡然坐

A. 放纵    B. 店铺    C. 扩展    D. 陈列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其非实

A. 诋毁    B. 计算    C. 资财    D. 疾病

4.第④段中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B.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C.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D. 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5.把第④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6.根据文意,概括路隋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阴翳礼赞(节选)

[日]谷崎润一郎

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客厅历来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变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黯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火,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冥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漆器,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鲜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若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面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入耳里。我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赞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酪等与之相比,何其浅薄、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候,感到室内的黑暗仿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特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③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模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④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毁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剥夺,简直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悟,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

⑤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 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分析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

3.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评析第⑤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赚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则”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规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好。当然,规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规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 “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代替了概念与逻辑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数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氰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因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规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灾难,包括那么多人的死亡与对文物古迹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做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已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类的道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遭遇着“伪善”的磨难?

1.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2.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

A. 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 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痪。

C. 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 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 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 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4.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5.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