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 ,比如当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化拯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误区。

第一是       ,比如当下流行的汉服运动。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就像与日常生活       的戏子。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试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第二是文化造伪。浙江某商人要重建圆明园,这个消息让许多人       。(    )结果势必弄出一堆低劣的赝品,顶多就是一个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赏的影视布景而已。还有就是民族节日,借元宵节推销汤圆,借端午节推销粽子,借中秋节推销月饼,这不都是商人进行文化造伪的例证吗?

道德过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问题。一方面道德匮乏,一方面却又道德过剩,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针对个人道德的人肉搜索事件。人肉搜索是一种双刃剑,在社会正义方面,比如说对贪官的追踪方面,它扮演过非常正面的角色。有些贪官被       ,就是缘于网民的人肉搜索,它是民间政治监督的有效手段。但是对普通公民的搜索和道德围剿,我认为还是过度了。搜索权力的边界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需要尽快加以界定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囫囵吞枣  格格不入  瞠目结舌    拔葵去织

B. 生吞活剥  针锋相对  瞠目结舌    革职问拿

C. 生吞活剥  格格不入  目瞪口呆    革职问拿

D. 囫囵吞枣  针锋相对  目瞪口呆    拔葵去织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 也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

B. 你无法还原传统的工艺,也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

C. 你不可能使用原来的建材,传统的工艺也无法还原。

D. 传统的工艺你无法还原,原来的建材也不可能使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上海当年的裁缝们引进了满足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试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B. 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C. 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族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试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D. 当年的上海裁缝们引进了满足直筒式旗袍的概念,然后加以彻底改造,测量人体的18个尺寸,从而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而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

 

1. C 2. A 3. 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格格不入”,指有抵触、不投合。“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的对立。语境是说简单复制的汉服与日常生活不协调,应用“格格不入”,故排除B项、D项。“革职拿问”指革除职务,逮捕问罪。“拔葵去织”指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根据文意第四空应选革职拿问,排除A项。瞠目结舌: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句中是“穿上那些被简单复制的汉服”,用“生吞活剥” 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B项,按照事理逻辑应该先说“建材”再说工艺。C项,这句话是承接前面“浙江某商人……”而来的,陈述的主体是人,所以应该以“你”为主语,而“传统的工艺也无法还原”的主语是“传统的工艺”。D项,陈述的主体与前文不一致。故选A。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测试”与“尺寸”不搭配,应改为“测量”,排除A项、C项。二是结构混乱,“才是有价值的传承方式”的主语,并非“当年的上海裁缝们”,而是“当年的上海裁缝们……打造出东方窈窕淑女的身体曲线”,故应在前面补出主语“这”,排除B项。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 氓》中女子对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表达不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涓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 每章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 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昵?

D. 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E. 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景物描写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各句中加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⑤⑧    D. ②③⑤⑧

2.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B.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郁愁苦我失意潦倒啊,在这个时世只有我贫穷困苦。

C.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卓尔独立不能同群啊,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D.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守清白而站直了死去啊,这本来就被古代圣贤所推重。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 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C.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D. “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于1986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1986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

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是干什么的?当知道莫言是军艺文学系的学生时,许多杂志的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都跑来狭窄的宿舍,找他约稿,探讨文学。他只得躲起来。1986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家问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而朱向前则凭借同窗好友的关系,成为最早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他从1986年开始评莫言,《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堤岸之间》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人民日报》在1986年12月首次评价莫言也是朱向前的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而最早预言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是朱向前,他在1990年任军艺文学系教授时,就在课堂上说,莫言的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农村,但深刻的人性刻画,生动的语言描绘,已超越国界。他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如此大胆的预言,使他受到很多质疑。但近来,朱向前接到无数电话祝贺:“你的预言应验啦!”

(摘编自《中国日报》,作者张晓然,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莫言认为作家要靠作品吃饭,《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就是他不靠嘴巴发声的表现。

B. 莫言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伯乐”助力有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副院长朱向前就是“伯乐”。

C. 莫言认为,如果有了一点小名声就浮躁起来,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面对许多杂志编辑和文学爱好者约见,他只好躲起来。

D. 这篇文本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和刻苦不懈的努力,离不开领导的提挈和同志们的帮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都是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觉创作出来的,“都是瞎扯的”一句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

B. 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他取莫言为笔名,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人。

C. 莫言刚到军艺,在大名鼎鼎的作家面前谦虚谨慎,心理自卑,“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一句就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D. 莫言在军艺刻苦写作,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引来不少讥讽,直到《红高粱》等优秀作品发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

E. 朱向前教授在1990年预言莫言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是对莫言创作精神和成果的莫大肯定。

3.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刘喜秋香

秋高气爽,菊花飘香。

老伴已故一百零一天了。老刘半宿起来,打开灯,奋力地擦地擦窗抹完桌子后,赶快把白日才买回的两盆亮黄的菊花摆放在正厅最显眼的位置。今天,老刘胆量倍增,要冲出子女为他找老伴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老家把和他同岁的寡妇秋香妹子接来。

这个日期,是秋香暗示给他的。老伴烧“一七”那天,闺女菊花很懂老刘的心思,开着车把她秋香姑接来。菊花牢记妈在家种地时,秋香姑和妈好的似亲姐妹,帮妈干活,帮妈伺候瘫痪在炕的奶奶。奶奶拿她当亲闺女待,家里有了好吃的,都给她送一份。

那天,秋香刚进门就看到了老刘那热辣辣的目光,尽围着他发射。在菊花的示意下,秋香把老刘拉到里间,掩上门,轻轻地给了他两捶,把菊花的意思变成了死命令:“嫂子没过百日,不准你胡来,城里像你这样的尽他妈出洋相,老伴去世没几天,就领个来家,还形影不离地到处瞎显摆,见了熟人,没说话,先咯咯咯地笑,丢死人了!”

秋香的捶暖温温的,把老刘一下子就捶到了中学时代。那时,秋香是四庄八屯的大美人,老刘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状元哎。老刘上学,家里没有咸菜捎,秋香就把她家里的豆酱饼子烤得黄黄的香香的拿给他。老刘就痴乎乎地认为,秋香要和他好呢。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老刘把秋香约到村头上,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结果,秋香变着脸,气抖擞地该出手时就出手,狠巴巴地给了他两捶说:“你傻了?不成材料!我关心你,是叫你考上大学,成人才!我已定婚了。你就老老实实的吧!”这时,老刘就听到了杏花姐在草垛后“咯、咯、咯”的笑声,还说:“使劲捶!”也就是秋香的这两捶,把老刘捶得头脑清醒地进了大学,成了国家干部。

秋香对老刘有恩。老刘就山誓海盟:非秋香不娶,别说等一百天,就是等三百天也要等!秋香守了七年寡了,伺候偏瘫的婆婆(王婶),就是最贤慧的闺女也比不上。老刘想起秋香帮老伴伺候母亲的那些日日夜夜,今天,该是他大显身手帮秋香伺候王婶了。老刘决不含糊,在准备给王婶住的东卧室忙得汗流浃背,把才买的数字电视放到东墙边架好,把才买的可移动的高级便盆放到床边用专用布盖好,还有暖瓶、餐巾纸都各就各位。老刘有滋有味地忙着,就把孩子们给他制定的苛刻“婚姻法”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是烧“七七”那天,还是菊花去把她秋香姑请了来。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很明白,像老刘这样高工资,伺候窝里拉窝里尿的老母亲辛苦了三年的有功之臣,是城里老寡妇们争抢的对像。

于是,烧完了“七七”,家中浓云密布,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由大儿宣布了老刘找老伴的四不准:不准打结婚证;不准找有病的;不准找熟人;不准找拖儿带女的。这四不准把老刘和秋香成婚的道一下堵死了。老刘火冒三丈,喘气的声音,活像气棒在打气。

秋香一看他那张苦瓜脸,赶快把他拽到里间里,狠狠地拧了他两下说:“您就照孩子们说的办吧!”

“那咱俩就不用结婚了?”

“这事我从未敢想过。我是不会来找难看出洋相的。我要在家好好伺候老人!”

“我要把王婶接来,和您一块儿伺候!”

“您是俺亲哥哥,千万千万别犟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八点整!”

自鸣钟一报时,老刘慌了。他怕孩子们来了捣乱,他要先把生米做成熟饭,便急三火四地梳洗打扮了一番,一个七十岁的老头,楞是感觉年轻了十岁。

老刘快速提着给秋香买的高档羊毛衫,夹起提包,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儿和两个儿媳堵了个正着。大儿伸开双臂挡着,嬉皮笑脸地说:“爸,您那儿也不能去!”

老刘怒火中烧,质问:“为啥?”

“您要给俺留条做人的道。”

“就是那四不?”

“那是告诉市里老寡妇的,让您清静省力少费口舌呢。”

老刘正莫名其妙,楼下欢快的汽车鸣笛声,给老刘送来了惊喜。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赶快往下跑。老刘从窗上一望,喜从天降,是菊花把她秋香姑和她王奶奶接来了。老刘立刻老泪纵横了。

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的开头“老刘要冲出子女所设的所有包围圈,去接秋香妹子来”,反衬出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理解老人,为老人的再娶设置层层障碍的现实。

B. 小说中间插入“老刘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的情节,为后文“老刘迎娶秋香”的情节做铺垫,同时使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耐人寻味。

C. 小说中秋香贤惠、大方,菊花温柔、孝顺,这些人物和老刘一起构成小说的人物群,他们都有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

D. 小说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老刘和秋香这两个人的形象,比如“尽他妈出洋相“到处瞎显摆”“吞吞吐吐地提出了订婚要求”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作品中的老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品为什么以“厅内的菊花,鲜艳亮丽,好香,好香啊!”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