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丰富了城市景现,点燃了平凡单调的城市生活。手绘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丰富了城市景现,点燃了平凡单调的城市生活。手绘墙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是城市年轻、富有活力的象征,与城市文化建设和艺术环境融为一体,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健康文明的审美价值。墙壁本身是      的,但当它穿上绚烂的外衣,附上一个有趣的艺术灵魂,便能         地影响居民对文明和艺术的认知,提升居民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准。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能够激发艺术家内心的创作动力,创作出更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让艺术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大众,赋予艺术更多自由的空间,艺术家便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有了更多的受众,有了内心更强大的表达需求,这样持续的正向刺激无疑对艺术本身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同时,广大受众也是受益者。艺术离普通大众更接近,更能装点美化自己的生活,未来也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表达,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体现出来。(        )。手绘墙仅仅是一个艺术门类以一种方式走近大众,能成为      的网红,说明反响热烈,也说明目前这样的形式还比较少见。所以,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或许应该      ,怎么给艺术更多的空间,让艺术走近普通人,为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搭建更多更畅达的通道。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动力,让他们创作出更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B. 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艺术家能够激发内心的创作动力,创作出更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C. 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能够激发艺术家内心的创作动力,使他们创作出更富有美感的作品。

D. 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艺术家的创作动力能够被激发,创作出更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疑,城市管理者是很愿意看到这种双赢局面的

B. 这种双赢的局面,无疑也是城市管理者所愿意看到的

C. 对于这种双赢的局面,无疑是城市管理者愿意看到的

D. 无疑,这种双赢局面为城市管理者所愿意看到

3.侬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冷若冰霜    潜移默化      炙手可热    深思熟虑

B. 索然无味    潜滋暗长      妇孺皆知    处心积虑

C. 冷若冰霜    潜滋暗长      炙手可热    处心积虑

D. 索然无味    潜移默化      妇孺皆知    深思熟虑

 

1. C 2. B 3. 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能够激发艺术家内心的创作动力,创作出更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句子存在两个语病:第一,学界认为“美感是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故“美感”与“艺术价值”的并列是不合逻辑的;第二,“创作出更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个分句的意念主语应该是“艺术家”,按原句看,主语却是“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A项,“美感”与“艺术价值”并列,不合逻辑;B项,“艺术家能够激发内心的创作动力”不合逻辑,“激发”的主语是“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不是“艺术家”;“美感”与“艺术价值”并列,不合逻辑;D项,“艺术家的创作动力能够被激发”与前句不连贯,应该以“将图画与城市文化元素相结合”做主语,使用被动句与前文不连贯,且不够简明。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注意语言表达前后连贯,通读语段,可发现要补写的句子应该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对上文讲述的手绘墙对于艺术家和广大居民群众均有意义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对城市管理者的建议。再来看选项,A项,“城市管理者”做了句子的主语,与上文联系不紧密;C项,句首加了介词“对于”导致补写句子主语残缺,反而是个病句;D项,“无疑”阻隔了补写句子的主语“这种双赢局面”与上文的联系。故选B。 3.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冷若冰霜: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态度冷淡像冰霜一样。也可指态度严正,不可接近。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者趣味都没有。此处是说墙壁本身没有趣味,选用成语“索然无味”;第二处:潜移默化:潜:暗中,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此处是说给墙壁穿上外衣,附上有趣灵魂,就能必知不觉影响居民对文明和艺术的认知,提升居民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准,选用成语“潜移默化”;第三处: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妇孺皆知:意思就是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此处与“气焰”“权势”没有关系,排除“炙手可热”,选用“妇孺皆知”;第四处: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为贬义。此处是说城市管理者应该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怎样给艺术更多的空间,让艺术走近普通人,选用成语“深思熟虑”。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坚持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名句是“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两句表达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奖罚一视同仁的观点。

(3)苏轼在《赤壁赋》中告诫人们不能有丝毫的贪心,不能觊觎身外之物的两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

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思考,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四迁左台监察御史。长安中,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则天怒,召怀素亲加诘问,怀素奏曰:“元忠犯罪配流,贞慎等以亲故相送,诚为可责,若以为谋反,臣岂诬罔神明?昔彭越以反伏诛,栾布奏事于其尸下,汉朝不坐,况元忠罪非彭越,陛下岂加追送之罪。陛下当生杀之柄,欲加之罪,取决圣衷可矣。若付臣推鞫,臣敢不守陛下之法?”则天意解,贞慎等由是获免。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开元初,为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三迁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怀素虽居吏职,而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为玄宗所礼,令与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同为侍读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是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疏无叙,怀素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上于是召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首尾。会怀素病卒,年六十,上特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赠润州刺史,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马怀素传》,有删改)

(注)①中使:指宦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B. 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C. 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D. 每次閤门/则令乘肩舆以进上/居别馆以路远/则命宫中乘马或亲自送迎/以申师资之礼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品秩不高而权限广。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用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 侍读,名义上是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但实际上只作为照顾皇帝起居的近侍,有职无权。

D. 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是褒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怀素十分好学。马怀素年少时家境困窘连灯烛都没有,就白天打来柴草,夜晚点燃用来看书;为官后,也手不释卷。

B. 马怀素不畏君威。武则天恼怒马怀素没有按照她的旨意办案,亲自责问。马怀素启奏,昔日栾布为彭越辩解尚不被治罪,他为元忠辩解也不应受牵连。

C. 马怀素忠于职守。夏官侍郎李迥秀仗恃张易之的权势,接受贿赂,马怀素上奏皇帝,弹劾他,李迥秀被罢免了职务。

D. 马怀素尽享哀荣。马怀素死后,皇帝特意为他举哀,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润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2)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京出席两会的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介绍,扬子江药业始终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组建了江苏省新药研究院,并在京沪宁等地成立分院,借助一批国字号研发平台,广招海内外顶尖专家、博士领衔研发,全力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扬子江药业近年来用于研发创新的投入年增幅达20%,针对重大疾病在研的各类药物有近200个,初步形成了“研发一批、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的全能型产品梯队。为推动中药走向国际,集团正致力于药材自动化前处理——智能投料——原辅料、成品无人输送——机器人码垛——自动控温立体高架库储存等技术攻坚,全力打造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中药智能工厂。

(摘自2016年3月6日《新华日报》)

材料二

“开放式创新”可以大大节约新药研发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研发效率。“封闭式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最终通过企业内部的纵向整合资源完成商业化。这一模式主要是受专利保护驱使,产品开发在企业内部秘密进行,不需要借助太多的外部资源。相反,“开放式创新”模式主要借助开放的药物开发者和信息技术公司等外在资源进行新药的研发,具有更加灵活和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特点。“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即通常所说的“众包(Crowdsourcing)”,公司利用整合大众网络的外部专家,帮助进行产品开发,从而作为内部观点的源泉。

穆诺斯曾在2006年《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披露了采用Linux软件来辅助药物开发。在过去的几年里,礼来、默沙东和辉瑞等都开始在早期的药物开发中采用众包理念。礼来在这一领域尤为活跃,它借助InnoCentive、YourEncore和礼来表型药物发现计划(PD2)开展3个开放式创新项目,在短短18个月内筛选得到32000万种新的候选药物。

(摘自《中国制药网·制药巨头新药研发的创新模式》2016年5月20日)

材料三

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继续提交议案,呼吁加大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让中医药这一瑰宝造福更多人。

美国FDA对食品药品的准入审核是非常苛刻的。专家们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你们中药里为什么有这些成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药效?如何保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张伯礼说:“这就是国际化给中医药提出的全新课题。这一系列课题,也倒逼中医药的科技创新。”

“要让世界接受中医药,就必须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说,“将传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正途,也才能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医药。”

有专家认为,中药国际化的关键是复方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97%的中药是复方,单方只占极小比例。目前,许多单味药材和中药提取物的疗效在国际上已被普遍认可,但这并不表明中药国际化之路已走通,因为复方才是中药精髓所在。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7日)

材料四

25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表决,明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立法保护,对中医的发展至关重要。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医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甚至有存亡之危。鉴于中医的生存环境堪忧,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1983年提议中医药立法,通过法律来保护中医药的发展空间。

某种程度上讲,拥有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一味地否定中医,等于是从两条腿走路,变成一条腿走路。近年来,中医药界通过持续发挥特色优势,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在中医药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实现中国大陆科学家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在中医药法三审前,现代中药国际化实现重大突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完成美国药监局Ⅲ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

立法保护中医药,不只是出于民族情感,更是现实需要。因为,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发展,已经对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形成了挑战。国际标准化组织收载针灸针、中药材重金属限量等7个标准;13个中药46个标准被美国药典收载;丹参、三七等66个中药标准收入欧洲药典。再不立法保护中医药,中医药的国际标准都有可能不再是我们说了算,到时候恐怕悔之晚矣。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研发创新模式为组建研究院,借助平台广招海内外顶尖专家、博士领衔研发。

B. 礼来公司主要是采用众包理念,借助外在资源开展创新项目,通过筛选得到众多新的候选药物。

C. 开放式创新模式能更灵活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可以节约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D. 封闭式创新模式主要是受专利保护驱使,产品开发在企业内部秘密进行,研发的成本相对较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扬子江药业集团为打造中国现代化中药智能工厂,正致力于形成全能型产品梯队,并致力于药材自动化前处理等技术攻坚。

B. 美国FDA对食品药品的准入审核是非常苛刻的,他们认为中药的成分、药效应该有清晰的说明,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应该有科学的保障。

C. 董建华院士和张伯礼院士先后为中医药发声建言,前者希望中医药这一瑰宝造福更多人而提交议案,后者鉴于中医的生存环境堪忧提议立法。

D. 复方丹参滴丸成为全球首个完成美国药监局Ⅲ期临床试验的复方中药,实现了现代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对《中医药法》三审表决通过起到了重要作用。

3.如何加大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灵的对白

席慕蓉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要怎么样才能为它塑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要怎么样才能理清它的脉络呢?

窗外的椒树,叶子已变成一片璀璨的金红,又是一年将尽了,日子过得真是快!这样白日黑夜不断地反复,我的问题却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一直没办法用几句简单和明白的话,向你描出我此刻的心情。

而你是知道的,对现在这个时刻,我有多感激,有多珍惜!我心中一直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一种朦胧的幸福,可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几次话到唇边,就是无法出口,好像隐隐然有一种警惕:若是说出来,有些事物有些美妙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了。

而今夜,就在提笔的那一刹那,忽然有一句话进入我的心中:“世间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我必须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是的,在命运之前,我必须要承认我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辩和可以控制的。

所以,我终于明白了,我终于知道,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烦扰在我心中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是不必要和莫须有的啊!因为,世间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解释,也不用解释的啊!

原来,如果我又想画画,又想写诗,必定是因为心里有着一种想画和想写的欲望,必定是因为我的生命能从这两种创作活动里,得到大的欢喜与安慰;因此,这实在是我自己的一种需求,一种自然的现象,我又何必一定要想出一个完美和完全的答案来呢?事情的本身应该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答案了吧。

其实,你一直都是很明白,并且看得很清楚的,你一直都是知道我的,你一直都认为:“没有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

不是吗?如果万物都能顺着自然的道理生长、茁壮、成熟,这世间就会添了多少安静而又美丽的收获呢!

一位哲学家告诉过我,世间有三种人,一种是极敏锐的,因此,在每一种现象发生的时候,这种人都能马上做出正确的反应,来配合种种的变化,所以他们很少会发生错误,也因而不会有追悔和遗憾,另一种人又是非常迟钝的,遇到任何一种现象或是变化,他都是不知不觉,只愿理头走自己的路,所以尽管一生错过无数机缘,却也始终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因此,也更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然后,哲学家说:所有的艺术家都属于中间的那一个阶层,没有上智的敏锐,所以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又没有下智的迟钝,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一种追悔的心情。

然而,就是因为有了这一种追悔的心情,人类才会产生了那么多又那么美丽的艺术作品。

那么,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不管我用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不管是毫无准备或者准备得很充分,你都能一样地看透进来呢?在你的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最单纯的我而已呢?

没有什么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这样的一种自然,是要用几千个日夜、几千个流泪与追悔的日夜才能孕育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过滤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努力的克制与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几千几万句话才能形容得出来的啊!

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消逝在岁月里,消逝在风里和云里。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一些,

在有意或无意间再忘记了一些,然后,逐渐而缓慢地,我蜕变成今日的我,站在你眼前的我。如你所说的:一个单纯而又自然的我。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和自然,是用我所有的前半生来作准备的啊!我用了几十年的岁月来迎接今日与你的相遇,请你,请你千万要珍惜。亲爱的朋友,我对你一无所求,我不求你的赞美,不求你的恭维,不求你的鲜花和掌声,我只要你的了解和珍惜。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无论如何,藉着我的画和我的诗,藉着我的这些认真而努力的痕迹,我終于能得到一种回响,一种共鸣,终于发现,我竟然不是孤单和寂寞的了。

那么,我禁不住要问自己了:“我想要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结果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是不是就只是今夜提笔时的这一种朦胧的欢喜与幸福?是不是就只是你的了解与珍惜?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貌似简单,实则关涉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连接着作者一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三言两语难以说清。

B. 本篇散文行文中很少有叙事、描写的内容,文章主要是作者对心灵的剖析,语言极富诗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C. 本文主要以第一人称行文,亲切自然,同时文中多处出现“你”,便于抒情,加强了感染力,“你”指作者的一个朋友。

D. 作者不求鲜花和掌声、赞美和恭维,只要了解和珍惜,是因为在作者心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真诚相待、以心灵相交。

2.对“没有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这句话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以追问作结,颇为巧妙,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