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心灵的对白
席慕蓉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要怎么样才能为它塑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要怎么样才能理清它的脉络呢?
窗外的椒树,叶子已变成一片璀璨的金红,又是一年将尽了,日子过得真是快!这样白日黑夜不断地反复,我的问题却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一直没办法用几句简单和明白的话,向你描出我此刻的心情。
而你是知道的,对现在这个时刻,我有多感激,有多珍惜!我心中一直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一种朦胧的幸福,可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几次话到唇边,就是无法出口,好像隐隐然有一种警惕:若是说出来,有些事物有些美妙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了。
而今夜,就在提笔的那一刹那,忽然有一句话进入我的心中:“世间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我必须要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是的,在命运之前,我必须要承认我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一向争强好胜的我,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辩和可以控制的。
所以,我终于明白了,我终于知道,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烦扰在我心中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是不必要和莫须有的啊!因为,世间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解释,也不用解释的啊!
原来,如果我又想画画,又想写诗,必定是因为心里有着一种想画和想写的欲望,必定是因为我的生命能从这两种创作活动里,得到大的欢喜与安慰;因此,这实在是我自己的一种需求,一种自然的现象,我又何必一定要想出一个完美和完全的答案来呢?事情的本身应该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答案了吧。
其实,你一直都是很明白,并且看得很清楚的,你一直都是知道我的,你一直都认为:“没有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
不是吗?如果万物都能顺着自然的道理生长、茁壮、成熟,这世间就会添了多少安静而又美丽的收获呢!
一位哲学家告诉过我,世间有三种人,一种是极敏锐的,因此,在每一种现象发生的时候,这种人都能马上做出正确的反应,来配合种种的变化,所以他们很少会发生错误,也因而不会有追悔和遗憾,另一种人又是非常迟钝的,遇到任何一种现象或是变化,他都是不知不觉,只愿理头走自己的路,所以尽管一生错过无数机缘,却也始终不会察觉自己的错误,因此,也更不会有追悔和遗憾。
然后,哲学家说:所有的艺术家都属于中间的那一个阶层,没有上智的敏锐,所以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又没有下智的迟钝,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一种追悔的心情。
然而,就是因为有了这一种追悔的心情,人类才会产生了那么多又那么美丽的艺术作品。
那么,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不管我用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不管是毫无准备或者准备得很充分,你都能一样地看透进来呢?在你的面前,我永远只是一个最单纯的我而已呢?
没有什么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这样的一种自然,是要用几千个日夜、几千个流泪与追悔的日夜才能孕育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过滤出来的,要经过多少次努力的克制与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几千几万句话才能形容得出来的啊!
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消逝在岁月里,消逝在风里和云里。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一些,
在有意或无意间再忘记了一些,然后,逐渐而缓慢地,我蜕变成今日的我,站在你眼前的我。如你所说的:一个单纯而又自然的我。
然而,这样的一种单纯和自然,是用我所有的前半生来作准备的啊!我用了几十年的岁月来迎接今日与你的相遇,请你,请你千万要珍惜。亲爱的朋友,我对你一无所求,我不求你的赞美,不求你的恭维,不求你的鲜花和掌声,我只要你的了解和珍惜。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无论如何,藉着我的画和我的诗,藉着我的这些认真而努力的痕迹,我終于能得到一种回响,一种共鸣,终于发现,我竟然不是孤单和寂寞的了。
那么,我禁不住要问自己了:“我想要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结果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是不是就只是今夜提笔时的这一种朦胧的欢喜与幸福?是不是就只是你的了解与珍惜?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貌似简单,实则关涉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连接着作者一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三言两语难以说清。
B. 本篇散文行文中很少有叙事、描写的内容,文章主要是作者对心灵的剖析,语言极富诗意,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C. 本文主要以第一人称行文,亲切自然,同时文中多处出现“你”,便于抒情,加强了感染力,“你”指作者的一个朋友。
D. 作者不求鲜花和掌声、赞美和恭维,只要了解和珍惜,是因为在作者心中,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真诚相待、以心灵相交。
2.对“没有比自然更美、更坦白和更真诚的了”这句话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以追问作结,颇为巧妙,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忆分为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红色记忆则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类型,是对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对红色记忆的关注不仅是为了对抗遗忘,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文化整合功能。文化整合指在文化的交互过程中,以一定文化为主体,通过必要的社会化工作,对其他客位文化进行选择与构建,形成以主体文化价值观为参照系的价值共识过程。文化整合需要媒介来实现,红色记忆便是文化整合的重要媒介之一。
红色记忆具有文化解析辨异功能。所谓文化解析辨异,就是以客位文化的价值观、结构、特质为关注对象进行解剖、区分,以达到客观认识客位文化的过程。这种客观的认识也依赖于主位文化的参照。因为文化整合并非机械的文化叠加与文化重组,而是以某一主位文化为参照系的,而主位文化并非一块白板,它的价值系统与认知系统决定其对客位文化进行整合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解析与辨异。
在当下中国,就是要以主位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系进行文化的解析辨异。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是由其价值记忆决定的。在红色革命年代,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敢闯新路、立党为公的价值记忆,以苏区精神为代表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价值记忆,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坚定理想、攻坚克难的价值记忆,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价值记忆,等等。这些价值记忆构成了人的解析辨异能力。譬如,红色革命年代形成的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价值观能够使社会个体体会到个体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关系,使个体在接触不同文化形态尤其是落后腐朽文化时就会以爱国主义、立党为公等为核心进行解析和辨异,从而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因此,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个体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取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析辨异分为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结构性解析是针对客位文化的结构剖析,它探索客位文化的内在结构,以揭示出这一客位文化在文化场域中的地位。在结构解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价值辨异,以区分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红色记忆的价值辨异,旨在突出主位文化及其价值观,使文化的整体实现取精华、弃糟粕的系统优化。在这个意义上,红色记忆经由文化解析辨异而达到文化整合,为当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结构性解析与价值性辨异都是为了完整呈现客位文化的内在特质和价值体系,从而为主位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奠定基础。文化整合首先要实现的是文化的解析和辨异,在文化解析辨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主位文化为参照的文化协调和统一,推动最富时代特色、最具向上精神、最富实践取向的价值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龙柏林、潘丽文《文化整合的红色记忆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色记忆是对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记忆建构,在文化整合过程中能发挥巨大作用。
B. 文化整合不是数种文化的机械叠加和重组,它需要以主位文化作为参照系加以整合。
C. 人们能通过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对腐朽文化进行解析辨异,从而自觉抵制其侵蚀。
D. 结构性解析和价值性辨异构成文化的解析辨异,它们有先与后、主要与次要之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阐释了红色记忆和文化整合的概念,这是下文展开论证的基础。
B. 文章运用了因果论证法,论证了认识客位文化需要参照主位文化的观点。
C. 文章围绕红色记忆的解析辨异功能,论述了价值记忆的内涵及重大作用。
D. 文章运用“总——分”结构,论证了红色记忆在文化整合中的强大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红色记忆,那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B. 红色记忆中的价值记忆在长期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其作用至今仍然不可小视。
C. 价值记忆有助于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净化心灵,进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D.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协调和统一,应该以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解析和辨异作为基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从给出的三个汉字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汉字: 鸿 、 尘 、 舒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献爱心本身是好事,说明人们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 ①____________ 。 然而,② ___________ :一天被洗四五次头、掏好几次耳朵。“井喷式”献爱心没有温暖老人,只是沦为部分人缺乏诚意的表演,甚至让他们沉浸在自己“有爱心”的虚幻满足感中。其实,老人们并非排斥献爱心,而是③ _________,他们更渴望细水长流的关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拴马桩(注)
贾平凹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西安人热衷收藏田园文物。拴马石桩原本是农村人家寻常物件,如石磨石碾一样,突然间被视为艺术珍品,从潼关到宝鸡,八百里的关中平原上对拴马石桩的抢收极度疯狂。
我现居住的西安美术学院里,上万件的石雕摆得到处都是,其中最多的还是拴马石桩。这些拴马石桩顶部一律雕有人或动物的形象,动物多为狮为猴,人物则千奇百怪,或嬉或怒或嗔或愁,生动传神。我每天早晨起来,固定的功课就是去这些石雕前静然默思,这些千百年来的老石头一定是有了灵性的,它们曾经为过去的人所用,为过去的人保平安和吉祥,那么,它们必然会对我的身心有益。
我在拴马石桩林中,每一次都在重复着一个感叹: 这么多的拴马石桩呀! 有多少拴马石桩就该有多少匹马的,那么,在古时,关中平原上有多少马呀,这些马是从什么时候起消失了呢? 现在往关中平原上走走,再也见不到一匹马了,连马的附庸骡、驴,甚至牛的粪便也难得一见。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学会了降龙的本领,但他学会了降龙本领的时候世上却没有龙。如今,马留给我们的是拴马的石桩,这如同我们种下了麦子却收到了麦草。好多东西我们都丢失了,不,是好多东西都抛弃了我们。虎不再从我们,鹰不再从我们,连狼也不来,伴随我们的只是蠢笨的猪,谄媚的狗,再就是苍蝇蚊子和老鼠。人类已从强健沦落到了孱弱,过去我们祖先司空见惯并且共生同处的动物现在只能成为我们新的图腾艺术品。我们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更多地品尝到了我们人的苦涩。
在关中平原大肆收购拴马石桩一类石雕的风潮中,我也曾是其中狂热的一员。去年的秋天,我们开着车走过了渭河北岸三个县,刚刚到了一个村口,听见声音,巷道里的木板门都哐啷哐啷打开,出来了许多人把我们围住,而且鸡飞狗咬。他们说:你们是来收购拴马石桩的? 原来这个村庄已经被来人收购过三次了。我们仍不死心,还在村里搜寻,果然发现在某家院角是有一根的,但上边架满了玉米棒子,在另一家茅坑还有两根,而又有一家,说他用三根铺了台阶,如果要,可以拆了台阶。这让我们欢喜若狂,但生气的事情立即发生了,他们漫天要价,每一根必须出两千元,否则只能看不能动的。农民就是这样,当十年前第一次有人收集拴马石胜,他们说石头么,你能拿动就拿走吧,帮着你把拴马石桩抬到车上,还给你做了饭吃,买了酒喝,照相时偏要在院门口大声吆喝,让村人都知道西安人是来到了他们的家。而稍稍知道了西安人喜欢这些老石头,是什么艺术品,一下子把土坷垃也当做了金砣子。那一次,我们是明明白白吃了大亏购买了五根拴马石桩。
也就在这一次收购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农村的萧条,村里能见到的年轻人很少,多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询问有没有拴马石桩,他们用白多黑少的眼睛疑惑地看你,说:“那得掏钱买哩。”我们说当然要掏钱的,他们才告诉你有或者没有,又说:“还有牛槽的,还有石门墩哩。”领着你去看了,或许有一根两根,不是断裂就是雕刻已残损得失去形状,但都是现代物件,说:“买了吧,我们缺钱啊。”看得出他们是确实缺钱,衣衫破烂,面如土色,每个老人的后脖颈壅着铍褶,晒得黑红如酱,你无法不生出同情心来。
被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就这些人,和你论起价来,要么咬一个死数,然后就呼呼噜噜吃他的饭,饭吃完了一遍又一遍伸出舌头舔碗,不再出声,而另一个则巧舌如簧,使你毫无还嘴之机。买卖终于是做成了,我们的车却在巷里受阻,因为有人家在办丧事,一群人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声催喊着快去邻村喊人,他们有气力的劳力已经极少,必须两个村或三个村的青壮劳力方能将一具棺材抬往坟墓。在一片哀乐中,两个村庄的年轻人合伙将棺材抬出村去,我不禁有了一种苍凉之意,千百年来,农民是一棵草一棵树从土里生出来又长在土上,现在的农民却大量地从土地上出走了。马留给了我们一根一根拴马的石桩,在城市里成为艺术的饰品,农民失去了土气,游荡于城市街头的劳务市场,他们是被拔起来的树,根部的土又都在水里抖涮得干干净净,这树能移活在别处吗?
当西安美术学院分配了我那套楼下一层的房子时,窗外是早栽竖了三根拴马石桩,我曾因窗外有这三根拴马石桩而得意过,而现在,我却为它悲哀:没有我的时候是有马的时代,没有了马的时代我只有守着拴马石桩哭泣。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注)拴马桩:历史上陕西渭南乡村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前四段,作者一方面欣赏和赞叹作为艺术品的拴马性的灵性,一方面又在进一步感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曾经和人类共处的很多动物已经不复存在。
B. 在收购拴马桩一类石雕的风潮中从十年前的热心奉送,到现在的漫天要价,农民们态度的变化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作为艺术品的拴马桩的文物价值。
C. “被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因为作者走进农家收购拴马桩时,深深感受到了农民们的刁钻难缠。
D. 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表达了对历史文明、农村曾经美好的追怀,以及因文明消逝、现代农村萧条而引起的怅惘。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他们是被拔起来的树,根部的土又都在水里抖涮得干干净净,这树能移活在别处吗?
3.文章结尾说,“我曾因窗外有这三根拴马石桩而得意过,而现在,我却为它悲哀”,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得意”和“悲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