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啥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 “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以及为儿子感到而骄傲心情。

C.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主人公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 B 2. ①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②点出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 3. (1)形象特点: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2)用意:①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②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以及为儿子感动而骄傲心情”错误,从文中来看,前面说“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由此可知,“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应是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作答。解答本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分析把握作用的段落,仔细阅读,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仔细阅读第二段,本题段中“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交代了父母生活的环境和身份地位,也就暗示了父亲的思想品质;“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点出“他”孝敬父母的愿望,这也为下文他工作买房后的尽孝做了铺垫,表现了“他”对父母孝敬的品格。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要求分析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不要被所“抑”部分的假象蒙蔽。本题主要把握父亲作为父亲以及作为农民方面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朴实无华、充满正义感、具有大爱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也就是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肯定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答题时,根据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概括人物的品质,分析通过这种品质反应社会现象,进而把握作者塑造该形象的意义。比如本文,在塑造父亲的形象时,主要通过有两件事,一件事是“他”接父母来城里家里,想报答父母,让父母享享福,父亲对“他”城里家的一系列反应。一件事是“他”升副县长之后开公车回家,见父亲,父亲要“他”用老式排车拉自己去地里找娘。文中主要通过这两件事中父亲的言行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同时这两件事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比如“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父亲说想坐土车,当了副县长的“他”就二话不说拉起车上再上父亲出了院门,等等都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还有“他”用老式排车把父亲拉到田野时,父亲告诉“他”,“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还让他不用操心换电动三轮车的事,这事有自己和“他”娘,当“他”和父亲说不知道怎么孝敬父亲时,父亲说“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这些话体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深明大义,同时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勇于突破人生的边界

盛玉雷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这是杨绛先生96岁时,于《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前言里写的话。从价值的坐标出发,人生边缘的确并不意味着终点。探索人生的价值,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一个人跋涉的远近,最终取决于能不能突破人生的边界。

有一位大学教授,每逢开学都这样向新生讲述学习的意义:如果把人类截至目前的所有知识围成一个圆,那么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直到有一天,当顺滑的边缘有了凸起,就意味着稍稍延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正是一个又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凸起,才让知识的圆圈愈加宽广,文明的薪火越烧越旺。在相当意义上,人类文明的拓展,就是一次次重构边界、扩展边界的过程。对个体来说,人生价值的飞跃,又何尝不需要对边界的突破与拓展。

然而,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往往离不开化茧成蝶般的磨炼。在穿过被称为“海上坟场”的智利合恩角后,船长郭川以诗明志,他“恐惧过、绝望过、崩溃过,但从没放弃过”。女潜水员徐海燕为了让水下长城的奇观重现于世,打破了平淡生活的“合理设定”。现实中,总有一群人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的边缘,勇敢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挑战着生命的极限。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数千人登顶珠峰,有数百人进入太空。他们,都可谓人生的突破者。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打破边界,单有冒险品质还不够,尤需蓄积不平凡的坚韧。1953年的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走是川”,还是公路交通的空白。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带领1200多名筑路军民,用手中的铁锹和十字镐向世界屋脊徒步进发。有人问起公路的起点,慕生忠把铁锹往地上一戳,喊道:“我们的帐篷搭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劈开昆仑山,战胜唐古拉,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如今,格尔木已经成为青海第二大城市,青藏公路也被冠以“天路”之名。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和决心攻坚克难,“千磨万击还坚劲”,才能创造不朽功勋,书写人间传奇。

哲人有言,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并非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像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溪。与其在看似停滞的人生边界处踟蹰不前、哀婉叹息,莫如果敢地迈开脚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长跑运动中有“极点”概念,意即跑步中会出现呼吸困难、情绪低落、全身乏力等状况,但在熬过临界点之后,跑步者将迎来“第二次呼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很多时候,我们常在抵达边界前就选择了放弃。在人生的边界上敢于突破、奋勇前行,我们才能越过一个又一个“极点”,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类的所有知识能够画成圆的话,人的学习经历就是从圆心向外不断伸展的过程。

B.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生的突破者,如那几百个登顶珠峰、几千个进入太空的人。

C. 慕生忠带领筑路军民用铁锹和十字镐在世界屋脊建成青藏公路,靠的是坚韧毅力。

D. 人生边界处的最好选择应该是看准节点,适时迈步,张开双臂去迎接前方的机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引用名言,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话题,即人生边缘与人生价值问题。

B. 文章引用大学教授讲述学习的意义的话,为人类文明拓展是边界重构这一观点提供支撑。

C. 文章从为什么要突破人生边界和怎样突破人生边界两方面展开,重点是第二方面。

D. 文章提出问题后即宕开,由人类文明而转向个体价值飞跃,再论证突破人生边界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茧成蝶般的磨炼是突破人生边界的关键一击,可见历经磨炼的人生都是辉煌的。

B. 如果没有行进在人类活动范围边缘的一群人,人类社会文明就很难获知未知世界。

C.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双眺望远方的眼,虽然我们不能成为扬帆远行的哥伦布。

D. 跑步者熬过“极点”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这启示我们:人生应勇于突破“极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邀请函存在语言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五处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12届12· 9歌咏比赛将于12月5日在田径场举行。我们向您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奔放。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孩子在期待,我们在热情相邀,恭候您的惠顾!

邻水实验学校

2018年11月28日

①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 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 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 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 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 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 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B.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C.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D.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上层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正如《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君子通过学习和反省,可以提高完善自己。

(3)《劝学》中以蚯蚓为喻,说明学习应该专一,相反,如果心思浮躁,就会像“___________________”的例子一样,一无所成。

(4)《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

(5)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