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先生其姝,倾世风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年前,范仲淹曾有如此喟叹。 先生之名,自古流传之今,被赋予过许多重意义,而其中最为人所知,当属民国。那是一个最艰难的时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新老学派争锋相对,民族危亡,风雨如晦。可那也是一个最耀眼的时代,文人志士以笔作枪,摇旗呐喊,近乎饥渴地吸收古今中外学术,留下等身著作。无关出身,不论男女,我们所崇敬的“先生”,全因他们身上那份惊世之才、凛然风骨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篇《少年中国说》慷慨激昂,写尽愤怒与期望。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梁启超始终以先驱者的姿态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在混乱的时代挣扎,追寻着心中那一丝光亮。他是文学的战士,亦是可爱的教授,那演讲中谦虚而又张狂的自我介绍,突然的涕泗横流,他用真性情收获了学生的崇敬,时隔多年依然记忆如新。他是真正的“民国先生”,他的气节使人钦佩,人格魅力令人折服。 他是傅斯年口中“近三百年来唯一人而已”的国学大师,也是用风采折服清华师生 的“二无”讲师。他是陈寅恪,身处群英荟萃的清华,一个没有名气与著作的年轻人,却得到吴宓力荐,与王国维等人并称,凭的便是他的才华。学贯中西,通晓天文地理,活字典……他的才,令世人惊骇叹息。记得陈寅恪在提及大学的本质时曾提出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试用于今日,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学术氛围,这一声“先生”,他当之无愧。 温润君子与狷狂之士自古以来便得到颇多赞誉,甚至于提及“先生”,也大多与男子挂上等号,可在民国时期,却也有着不少的才女“先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盛开在浊世之中一朵清雅白莲,聘聘袅袅。与林先生初遇,如同那梁间燕的低喃,而后又是她“静沉中默啜着茶”的端庄,再后来,又是那城楼与钟声的哀愁……她自 民国款款走来,无数人为她的才情倾倒,由衷地唤一声“先生”。 诚如狄更斯所言:“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在乱世中踽踽独行,留下无法磨灭的风采,而当民国的岁月渐渐远去,我们只能从一册册书中窥见那些“先生”们的风貌。 而他们的意义仅仅是存在于泛黄的书册中供人缅怀吗? 不,斯人已逝,风采不灭。他们的风骨与人格魅力,是一种倾世风流,仍在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指引我们前行。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提供了“梁启超”“蔡元培”等 10位“民国先生”的真实画像,特别能唤起莘莘学子对其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是对其历史作用的准确定位;“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是选材的数量限制;“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是限定写作范围及重心;“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是对交流对象的显性规定和表达方式的隐性要求;“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是写作本文的终极目的要求。整个试题限制与开放并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个人、班级、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考生既可以对这些“民国先生”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进行推介,也可以就他(她)们各自的“作品风格”与“人格魅力”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成就国师风骨与学人风度,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本题旨在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培养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力方面重在考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什么样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传承什么样的文化 ;如何继承,如何践行。立意角度示例: 角度一:梁启超+蔡元培=教育图强 梁启超和蔡元培都是民国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教育家,毕生矢志不渝倡导教育救国、 教育兴国,致力于改良旧教育、培养新人、改造国民性和建立新教育的长期实践。两位先生“亦政亦学”,合中西文化精华于一炉,构建有利于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新文化思想,给中国教育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角度二:徐志摩+林徽因=爱与自由 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 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徐志摩人品率真而诚挚, 个性善良却不乏孟浪,他一生都在不停地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和理想。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规避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一个多世纪前的康桥,在徐志摩眼里充满了浪漫的爱意。在这里,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点燃了爱的火花,也深尝失恋的痛苦。在对爱、美、自由的共同追求中,他们体悟到“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角度三:沈从文+冰心=文如其人 他(她)们的人品就像他(她)们的作品一样一直被人歌颂与怀念。沈从文的小说融写实、记梦、象征于一体,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的一生,淡名如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他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兴、人之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沈从文墓碑正面,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刻有“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冰心笔名出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她正直,爱国,对人生小小的事情,皆怀着母性似的温爱,她笔下的作品无不对于“人间”有个柔和的笑影。她写母爱,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她写人生思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角度四:陈寅恪+钱钟书=文化互补 陈寅恪和钱钟书同为国学大师,却是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钱钟书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他说,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立意角度五:蔡元培+陶行知+杨绛=最好的教育 清末,江南著名的振华女中,一时名流云集,蔡元培、章太炎、陶行知来讲学,校园里走出了一批像杨绛、费孝通、何泽慧、李政道这样的英才大家。作为振华女中校董的蔡元培最先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陶行知那句“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的办学理念,让整个振华教育变得诗意盎然;在这里杨绛接受了振华女中最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以最从容优雅的姿态成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教育史上的奇迹。陶行知先生曾评价说:“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质朴大气,真水无香”“百年积淀,百年树人”——于校如此,于人如此,于生亦是如此。当那些浮于人世的尘埃落定,他(她)们与生俱来的才华与魅力却依旧闪光,在岁月的历练下熠熠生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则邀请函存在语言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五处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12届12· 9歌咏比赛将于12月5日在田径场举行。我们向您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奔放。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孩子在期待,我们在热情相邀,恭候您的惠顾!

邻水实验学校

2018年11月28日

①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 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 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 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 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 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 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B.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C.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D.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上层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正如《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君子通过学习和反省,可以提高完善自己。

(3)《劝学》中以蚯蚓为喻,说明学习应该专一,相反,如果心思浮躁,就会像“___________________”的例子一样,一无所成。

(4)《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

(5)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经行岚州》。

1.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往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花不发”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B. “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雪仍残”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C. 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D. 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而卒。

(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B.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C.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D.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B. 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C.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是寇准面向北跪拜。

D. 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意,后来也泛指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 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后念及他的厚道,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并于第二年将他召回了京城。

C. 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

D. 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

(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