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一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字。

 

(示例)初春时节,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树木稀稀疏疏散落在山坡上,笼着寒烟,像怀揣着无限的心事。断流的河床在明媚的阳光下睁开了眼睛,又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把春的信息铺展开来。岸边的柳条柔柔地垂下来,梦幻般盈盈地舞蹈着。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戏的女子,恣意舞动着她们嫩绿的衣裳。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混合着花草泥土清香的气息,直钻人心,让人像痛饮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请围绕‘无边光景一时新’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要求:描写生动,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20字。”,写作时抓住关键词“景”“ 新”,关键词“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120字”。主语语句通顺,不要有错别字、病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谒从文墓

马笑泉

①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的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②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的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样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③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这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④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的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溶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⑤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⑥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以温文质朴的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1.第①小节中,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

2.第④小节中,作者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 ,为什么?

3.综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颂扬沈从文先生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读《边城》的时候,作者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使人对现实有一种绝望的感伤。

B. 从文中可以看出,翠翠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符合作者的审美旨趣。

C.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先生充满自信,个性张扬。

D. 从“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甚为不满,借此引发人们对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的思考。

E. “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

 

查看答案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  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  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③。

他时相逐四方去,  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 “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 颔联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 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           咨:询问

B. 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           绌:不足,不够

C. 原吉背初议                     尤:怨恨,归咎

D. 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             寝:睡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           ②嬴而不助五国也

B. ①久,移驻蕲州                   ②顷,烟炎张天

C. ①退则恂恂无预者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 ①言者劾大臣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B.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C.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D. 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 ①④⑥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 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C. 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D. 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