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 茶 叶 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  茶

叶 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已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邀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山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朝前。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正月采茶是新年,手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安溪早年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焦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欲滴,若是伸手去掐,片刻就染了指尖。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茶师傅摇晃竹筛,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个过程叫摇青。接下来是杀青,以高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砂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再用细细的文火焙炼,如凤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⑪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⑫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说的是苍天养育万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⑬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3月,有删改)

1.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回答问题。

(1)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是什么手法?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 ①听茶歌:只有怀着对茶和劳动的热爱,才能感受到茶歌带给人们的愉悦。②听茶语:只有将珍惜与抚爱融人茶意,才能制作出茶之精品。③听茶韵:只有真正用心领悟,才可以感受到和谐动听的音韵和高雅的情趣。④听茶理:只有对大自然的探求存有敬畏之心,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2. 内容上:交代了安溪茶业的发展历史,增强了安溪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写出了作者在安溪的独特感受,表现了安溪人的开放与笃定。结构上:承接上文,顺势转入对安溪种茶历史的介绍;引起下文,为后面叙写安溪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和抒发独特感悟作了必要铺垫。 3. (1)反衬手法。 (2)更加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是针对文章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丰富意蕴。首先分析标题,“听茶”,“听”是人的动作行为,“茶”是对象,然后到文中找到有关人“听茶”的内容,最后分析具体的内涵。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已经说明“茶是有声音的”,可见后文应是从“茶”身上听到了声音,如四、五、六、七段主要是写采茶,“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此时听的是茶歌,人只有怀着对茶和劳动的热爱,才能感受到茶歌带给人们的愉悦;八、九两段写制茶,“人问茶,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此时听的是茶语,只有将珍惜与抚爱融人茶意,才能制作出茶之精品;九、十、十一段写泡茶品茶,“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此时听的是茶韵,只有真正用心领悟,才可以感受到和谐动听的音韵和高雅的情趣;第十二段“说的是苍天养育万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此时听的是茶理,只有对大自然的探求存有敬畏之心,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针对段落作用设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从文中来看,第五段主要写了安溪茶业的发展历史,如“安溪早年……,于明末清初创制出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由此可知安溪茶业历史悠久,这就增加了安溪茶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焦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喝也醉了”,这是作者在安溪的独特感受,既表现出安溪人的开放,也表现出安溪人的笃定。这些都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先要看第五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文章一共十三段,第五段应在文章的中间,第四段结尾说“有首《顺茶歌》从正月唱到了十二月”,第五段的开头说“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由此可知,第五段承接上文,顺势转入对安溪种茶历史的介绍;从与下文的关系来看,第六段写安溪种茶、采茶,第八段写制茶的过程,作者在写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同时抒发独特感悟,由此可知,第五段引出下文这些内容,并为这些内容作了必要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是什么手法”,二是“结合文意,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考生要先辨明手法,然后才能结合文意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从文中来看,第②段说“秋分过了,转眼已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这里叙写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心情,紧跟着作者又说“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邀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顿时让人眼前一亮”,由此可知,重点在下文,由前面的“雾霾”“灰蒙蒙”“沉着脸”“无奈”到后面的“青山绿水”“眼前一亮”,这里使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反衬出安溪的青山绿水,以面对北方雾霾天气的无奈心情反衬出看到安溪青山绿时的眼前一亮,这种反衬更加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句的空缺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________,齐之以礼,_____。”(《论语》)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二)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  淮南王,王黥布故地,  四郡。 上  将兵击灭布,厉王  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①,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赵王敖弗敢             内:通“纳”

B. 厉王母亦               系:囚禁

C. 厉王失母,常附吕后       蚤:通“早”

D. 厉王有材力,力能       扛: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2.下列虚词填空,正确语序的一组是 (  )

立子长  淮南王,王黥布故地,  四郡。上  将兵击灭布,厉王  即位。

A. 为  凡  自    遂    B. 遂  凡   为  自

C. 为  凡  遂    自    D. 遂  自   为  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 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 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D. 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4.下列句子正确的复句关系是(    )

“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A. 递进    B. 因果    C. 承接    D. 假设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2)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①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②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③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④“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⑤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⑥“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选自《噪音太多》,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C.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D.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C.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D.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B. 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D. 按“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A. “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B. “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

C. “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D. “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台,“台”指在中央的尚书省,出征时随驻地而设立的临时性政务机构称为“行台”,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B. 郎中,是分掌各司事务,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宋代始作为医生的称呼。

C. 丁内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把官职交还给皇帝,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又称“致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