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③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社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④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刺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⑤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是因为陆上丝路的中断造成的。
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唐朝文化、社会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中华国运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在你走过的十五六年的岁月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让你驻足回首,虽时空阻隔,却仍然能感受到永不褪色的温度。
请以“记忆的温度”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学生渴望友情,网络社交为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门,定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社交还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交际面,一定会让他们朋友遍天下,同时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过去孩子和外界接触,会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网络社交完全没有了地域、背景等约束。
①网络社交不一定就能让中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内容、表达得体等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高一全体师生:
为了更好地迎接本月底的期中考试,经学校党组织研究决定,于11月25日在学校操场举行期中考试动员大会,希望全校师生准时参加,无故不参加者,后果自负。
2018年11月22日
高一年级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许姓同学因故未及时上交作业,写文论证“迟交作业的合理 性”,没想到其授课老师——法律学院副教授马寅翔写了一篇《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来回应许同学,师生之间一来一回的精彩“论辩”走红网络。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是因为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理解规则意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要不要接受一份“迟交的作业”,都是小事一桩。然而,原本 的事情,却迅速“爆红”,引发了公众称赞,确实 。师生之间用专业 知识对答固然是一个亮点,( )。马老师的处理看上去似乎“顺手偶得”,但当中蕴含的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理念 值得借鉴。而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 ,应用于现实场景,更是体现了教育者的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理解规则意识。
B. 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的原因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规则意识,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C. 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规则意识,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D. 最终马寅翔老师接受了这份迟交的作业,他表示之所以如此“回复”的原因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理解规则意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众多吃瓜群众关注的不仅是“专业术语”的精彩与否,更多的是被其中蕴含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精神所打动。
B. 但众多吃瓜群众关注的不是“专业术语”的精彩与否,而是其中蕴含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精神。
C. 但众多吃瓜群众更多的是被其中蕴含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精神打动,并非只是关注“专业术语”的精彩与否。
D. 但众多吃瓜群众是被其中蕴含的师生平等交流的精神打动,而不是关注“专业术语”的精彩与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微不足道 出人意表 融会贯通 良苦用心
B. 微不足道 始料不及 豁然贯通 苦心孤诣
C. 不足挂齿 始料不及 豁然贯通 苦心孤诣
D. 不足挂齿 出人意表 融会贯通 良苦用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画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就被贬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