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

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

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老葛为女儿寄出了家里的唯一一盒月饼,表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在外读书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B. 主任的儿子毛毛是一个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但是积极向上,有主见,重视亲情的青年。

C. 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 文章构思巧妙,明暗线双线并行,使得小说场景集中、叙事紧凑、主旨深刻丰富。

2.文中写到了老葛三次接到女儿的电话,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以“谁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 C 2. ①满心欢喜。老葛看到是女儿的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 ②气愤和寒心。老葛得知女儿来电话只是要钱,没有问候和关心,也没容老葛说话,所以变得气愤和寒心。③愧疚不安。“老葛深深地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暗示老葛担心女儿的表现被主任发觉,内心又羞愧又不安。 3. ①人物上,展示了人物形象。在不断地接打电话中,小说中的四位人物的形象特点,得到了生动地展现。②情节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随着铃声的一次次响起,故事得以一步一步向前展开。③主旨上,更好地揭示文章的主旨。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④效果上,也能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深感绝望”,欠妥当。故本题选C项。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写到了老葛三次接到女儿的电话,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找到这三处电话,从老葛的神态、动作的变化中揣摩他的心里变化。“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这是老葛第一次接到女儿的电话时的神态描写,“笑成了一团”表明他内心是是欢喜的,因为女儿小若跳级读名牌大学是她的骄傲,此时的电话“老葛看了一眼,没接”,这是老葛第二次接到女儿的电话时的动作描写,“看了一眼”,“没接”,联系下文说小若的第一次电话只有一句话,就是“喂,这个月打一千!”没有中秋问候,不关心爸妈,只知道要钱,所以再看到小若的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此时的老葛显然很伤心,也很寒心;“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这是老葛第三次接到女儿的电话时的动作描写,“不敢接这个电话” 暗示老葛担心女儿的表现被主任发觉,此时他的内心是羞愧的。综上分析,本题从老葛满心欢喜——气愤和寒心——愧疚不安这样的心理变化,结合有关内容,分点回答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谁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 阅读全文可知“谁的电话”在小说中至关重要:第一,从艺木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更集中。第二,“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怍,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第三,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但不知关心父母,只管要钱,一个成绩不好但关心父亲,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第四,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本题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主旨的揭示和艺术效果等方面分点回答以“谁的电话”为标题的好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其实是自己站歪了。(几米)

②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③信任左右想法,想法左右话语, 话语左右行动,行动左右习惯,习惯左右价值,价值左右命运。(莫罕达斯·甘地)

④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容易动感情。(罗素)

⑤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三毛)

⑥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了。(汪曾祺)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密封性特别好,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卖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为民意识,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①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仅一些自然现象会释放汞,___。冶金、化工、燃煤产业、水泥、电池、造纸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废气都可能是汞污染的源头。我们的日常生活中,___,比如汞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和一些电子产品等,都含有汞。这些含汞物品废弃后,___,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严重的汞污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高校文学社记者在采访某位作家之子时说:“令尊在文坛颇有名气,作品广为流传。”

B. 自学成才的镇人民卫生院王大夫的拙作一经发表,就在国内医学界产生了巨大轰动。

C. 得知贵校招聘教师的消息,我已将相关应聘材料快递贵处,如有意向,请及时与我洽谈。

D. 听闻你们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十分乐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