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饶市长下车伊始就...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官上任三把火,饶市长下车伊始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开展精确扶贫工作。

②松风菊香桂影,美文至理诗心,读书节开幕式上,语文课代表率先垂范,给全校老师、同学带来不少有益的读书建议。

③数学老师将珍藏多年的《莫言文集》都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你,你可要好好阅读,并尽快璧还,让他放心。

④年轻就是力量,拼搏就是未来,积极进取的“00后”怎能做出“求田问舍、损人肥己、搬斤播两”的行为呢?

⑤不是每个小伙都期待邂逅容貌倾国倾城的公主,不是每个姑娘都渴望遇见乘着素车白马的王子。有人坐在宝马车里会哭,有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也会笑得灿烂。

⑥苏武受尽千辛万苦,为汉朝立下巨大功劳,李陵认为苏武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下车伊始”,指官吏刚到任所,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句中使用正确。“率先垂范”,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辞,用于对方。句中说“语文课代表给全校老师……”,错误,谦敬不当。“璧还”,敬语,原璧退还,用于归还原物或推辞谢绝赠品。句中说对方,错误。“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比喻没有远大志向。句中使用正确。“素车白马”,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此处望文生义。“茅土之荐”,被赐土地、封诸侯的嘉奖赏赐。句中使用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  心灵的安慰。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

C.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D. 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E. 冯延巳的词善于用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

2.柳永的《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尽离别之意,历来被人称道,本词中“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与此句十分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比较两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 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 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成“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D. 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 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 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吧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 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不避讳别人的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宽厚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他还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百度百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点,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B. 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50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C. 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

D. 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周有光将语文的功能与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思考,他充分肯定语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发展的学者。

B. 周有光待人宽厚,心态积极乐观,这从他长时间静静聆听他人的讲话、对待生命的态度等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C. 周有光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思考研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活跃的思维与非凡的著述热情。

D. 周有光在学术上积极探索,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就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

3.周有光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旅店里只歇着一对美国夫妇。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对着海。海水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退回到海滩,冲回来又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美国太太立在窗前往外观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蹲伏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头。猫紧紧缩成一团好不让雨水滴湿。

“我下去把那只猫咪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在床上表示。

“不,还是我去。可怜的猫咪想在外头一张桌子下头躲雨。”

“别淋湿了。”他说。

妻子来到楼下,她经过柜台时旅店老板起身向她鞠了一躬。他的办公桌在柜台间的最里厢。他是个老者,身材很高。

“下雨啦。”美国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店老板。

“是呵,夫人,天气真够坏的。”

他站在昏暗的柜台间最里厢的桌子后面。这美国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接受抱怨时那副不苟言笑的认真态度,她喜欢他那份尊严,她喜欢他愿意为她服务的那番心意。她开门往外看去,那只猫该就在右边什么所在吧,或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走过去。她站在店门口时,有只雨伞在她身后撑了开来。是清理她房间的那名女侍。

“你可不要淋湿了呵。”她微笑着说。

当然,准是旅店老板叫她送伞来的。女侍为她撑着伞,她沿着碎石路走到他们房间窗户的下头。桌子还在,被雨水冲洗得绿得发亮,但是猫已不知去向。她突然感到非常失望。

女侍抬头望着她。“丢了什么东西吗,夫人?”

“刚才有只猫的。”美国女郎说。

“猫?”

“是啊,一只猫咪。”

“一只猫?”女侍笑出声来。

“雨里有猫?”

“是的,”她说,“曾在桌子下头。”之后她又说,“呵,我好想要呵,我要一只猫咪。”

“走吧,夫人,”她说,“我们得进去了,你会被淋湿的。”

“我看也是,”美国女郎说。

她们沿着碎石路折回,进入旅店内。美国女郎走过柜台间时,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老板令她感到很显要。她有一股无比尊耀的短暂感觉。她走上了楼梯,她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弄来了吗?”他问,把书放了下来。

“不见了。”

“会到哪里去了呢?”他说,暂且将眼睛移开了书本。

她在床边坐了下来。

“我好想要呵,”她说,“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想要。我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的猫咪在雨地里多不好玩。”

乔治又拿起了书本。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头,举起手用镜子照看自己。她端详她的侧脸,一侧看罢又看另一侧。之后端详后脑勺与脖颈。

“你看我把头发留长起来,好不好?”她问,又照看自己的侧脸。乔治抬起眼来看到她的颈部,发尾剪得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我可烦了,”她说,“我讨厌死像个男孩子了。”

“你看起来好帅呵。”他说。

她将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前往外看。天要黑了。

“我要把头发往后梳,扎得紧紧光滑的,在脑后打个大结我可以抚摸。”她说,“我要只猫咪抱在膝上,我摸它,它会咕噜噜地叫。”

“喔?”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有蜡烛。我还想一年四季如春,我可以在镜子前梳我的头发,猫和新衣服我也想要。”

“哦,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女士在向窗外看去。天色已黑,仍在下雨。

“不管怎样,我想要只猫,”她说道,“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想要只猫。如果我不能留起长发或者有其他的快乐,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从书中抬起头来。

门口处站着女侍,她抱着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那猫紧紧地缩在她的怀里,尾巴还在摇摆。“打扰一下,”她说,“店主叫我把这个带给太太。”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传统的美国家庭中,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丈夫决定着妻子的一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人物,其中下雨的环境描写为猫的活动提供了特殊场景,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C. 雨中的猫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寻猫——寻猫不得——店主送猫。结构严谨,情节完整而又引人思考。

D. 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腻地表现了美国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寻找不到自己的爱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

2.旅店老板对美国太太的态度和美国丈夫对太太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请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根据第一段中“紧紧”一词,分析“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