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在儒家的社 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立身惟正的理念,也对现实政治和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人君若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我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驾驭臣下: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的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现实中的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主张和理论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 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认为士者为仕,自己要修身成仁,也要为“一国兴仁”,其博大的仁学体系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B. 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备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并希望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

C. 法家的吏治理论否定了儒家的君臣“亲情谎言”,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 主张使用“法”“术”实现权力控制。

D. 法家和道家的吏治思想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明显有别于儒家“人性善” 的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论证儒、法、道三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吏治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

B. 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理透彻,明确地指出了三种吏治思想各自的特点。

C. 主体部分对三种吏治思想的阐述,对比色彩明显。法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儒家思想存疑。

D. 作者对儒、道思想持有明显的褒扬态度,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但在本文中却难以找到“君权神授”观点的理论支撑。

B. 法家思想从“人性自利”出发,统治者在此思想下来治理百官,不能被动等待百官的忠诚,而要“法” 与“术”并用。

C. 因为认识到政治实为“恶之源”,所以道家的吏治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即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

D. 道家思想明显不同于儒家、法家思想,但它有很多积极合理的主张,其中一些主张对封建统治者来说,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C 2. D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成为后来选择权力执掌者的标准和依据 ”错误,原文是“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B 项,“并以此引导改造社会,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有误,原文是“是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D 项,“它们均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恶’”无中生有。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但在对法家的介绍中却暗含一种批评态度”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看不出有批评态度。故选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项,“现实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否则即为扰民”有误,“无为”并不是要求无所作为,道家主张政府有为要“守道”。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平语近人》成为热播节目。节目中总书记引用的古语、典故既是治国理政的经典,更是做人的素养。下面从中选择一些词语:见贤思齐、格物致知、厚德载物、业广惟勤、微慎、德才兼备、不忘初心、教以义方……

在你看来,习总书记的这些用语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

材料:

事业   任务  困难

无所作为  挑肥拣瘦  不思进取  退避三舍  推三阻四  怨天尤人

责任  信仰  斗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心里有远方,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要有大志向。身处这个大时代,年轻人要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①更_____    ②还_____       ③才能_____    ④抑或_____    ⑤就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的脱节。那些在市场上    、十分火爆的作品,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而那些评论家经常谈及的作品,在大众阅读中并不被看好。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析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急需改进和调整。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显得____,评论时要么    ,要么失语、缺席。(   ),批评家要在    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B. 犹豫不决  不胫而走  惊慌失措  文不对题

C. 疑惑不解  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文不对题

D. 犹豫不决  洛阳纸贵  惊慌失措  言不由衷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B.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

C.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是分不开的。

D.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的现状在不断地变化

B. 为改变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C.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D. 文学的现状需要不断地适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