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平语近人》成为热播节目。节目中总书记引用的古语、典故既是治国理政的经典,更是做人的素养。下面从中选择一些词语:见贤思齐、格物致知、厚德载物、业广惟勤、微慎、德才兼备、不忘初心、教以义方……
在你看来,习总书记的这些用语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
材料:
事业 任务 困难
无所作为 挑肥拣瘦 不思进取 退避三舍 推三阻四 怨天尤人
责任 信仰 斗志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心里有远方,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要有大志向。身处这个大时代,年轻人要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①更_____ ②还_____ ③才能_____ ④抑或_____ ⑤就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的脱节。那些在市场上 、十分火爆的作品,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而那些评论家经常谈及的作品,在大众阅读中并不被看好。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析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急需改进和调整。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显得____,评论时要么 ,要么失语、缺席。( ),批评家要在 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B. 犹豫不决 不胫而走 惊慌失措 文不对题
C. 疑惑不解 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文不对题
D. 犹豫不决 洛阳纸贵 惊慌失措 言不由衷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B.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
C.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是分不开的。
D.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的现状在不断地变化
B. 为改变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C.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D. 文学的现状需要不断地适应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 , 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①,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 “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 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 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