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对名利...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

材料:

事业   任务  困难

无所作为  挑肥拣瘦  不思进取  退避三舍  推三阻四  怨天尤人

责任  信仰  斗志

 

对事业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表现的是信仰的坍塌。 对任务挑肥拣瘦,推三阻四,表现的是责任的失落。 对困难退避三舍,怨天尤人,表现的是斗志的消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仿写一般要仿句式、仿修辞、仿句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所仿的句子,明确其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句间的关系。“对名利趋之若鹜,斤斤计较,表现的是境界的缺失”,所仿的句式是“对……(名词)(动词),……(动词),表现的是……的……”,前面是说做法,后面是说表现出的是什么。再分析提供的材料,考生要从这些材料中挑选内容,如第一空的名词可以从“事业”“任务”“困难”中选择,第二空和第三空的做法可以从“无所作为”“挑肥拣瘦”“不思进取”“退避三舍”“推三阻四”“怨天尤人”中选择,表现出的内容可以从“责任”“信仰”“斗志”中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心里有远方,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要有大志向。身处这个大时代,年轻人要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①更_____    ②还_____       ③才能_____    ④抑或_____    ⑤就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的脱节。那些在市场上    、十分火爆的作品,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而那些评论家经常谈及的作品,在大众阅读中并不被看好。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析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急需改进和调整。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显得____,评论时要么    ,要么失语、缺席。(   ),批评家要在    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B. 犹豫不决  不胫而走  惊慌失措  文不对题

C. 疑惑不解  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文不对题

D. 犹豫不决  洛阳纸贵  惊慌失措  言不由衷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B.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

C.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是分不开的。

D.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的现状在不断地变化

B. 为改变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C.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D. 文学的现状需要不断地适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 “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 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 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钟,字宣之,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刑部主事,迁郎中,奉命安辑江西、福建流民。还言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皆流移错杂,习斗争,易乱,宜及平时令有司立乡社学,教之《诗》《》礼让。弘治初,再迁四川按察使。马湖土知府安鳌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佥事曲锐请巡按御史张鸾按治,钟赞决,捕鳌送京师,置极刑。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所部潮河川去京师二百里,居两山间,广百余丈,水涨成巨浸,水退则坦然平陆,寇得长驱直入。钟言:“关以东三里许,其山外高内庳,约余二丈,可凿为两渠,分杀水势,而于口外斜筑石堰以束水。置关堰内,守以百人,使寇不得驰突,可免京师北顾忧,且得屯种河堧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请从之。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掌院事。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节选自《明史·洪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B.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C.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D.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防秋:指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也越来越大,在外的将士要做好防寒工作。

C.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 湖广:地名,历史上管辖的范围不一,在明清时代及其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钟主张办学,教化百姓,安抚江西、福建流民回朝后,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流民杂居地区设立乡社学校,用《诗》《书》的礼仪谦让来教育他们。

B. 洪钟执法严明,除恶务尽。马湖土官知府安鳌为非作歹二十年,百姓恨之入骨,但受到有关官吏包庇,洪钟一上任就决定逮捕安鳌,立即处死。

C. 洪钟整顿边防,厉行节约。任顺天巡抚时,他整顿蓟州边防,增筑塞垣,缮复城堡,并上奏请求削减防秋兵六千人,为国家节约了数万军需经费。

D. 洪钟统领军务,平叛有功。正德五年春,湖广盗起,皇帝命令洪钟总领军务;沔阳盗贼包围岳州,攻陷临湘,屡败官军,洪钟主持平息了贼寇。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

(2)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