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文坛出现了一种令人    的现象,那就是评论家和主流文坛的脱节。那些在市场上    、十分火爆的作品,却并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而那些评论家经常谈及的作品,在大众阅读中并不被看好。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析分不开的。

文学批评急需改进和调整。有的批评家的思想与情绪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他们显得____,评论时要么    ,要么失语、缺席。(   ),批评家要在    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B. 犹豫不决  不胫而走  惊慌失措  文不对题

C. 疑惑不解  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文不对题

D. 犹豫不决  洛阳纸贵  惊慌失措  言不由衷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与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B.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

C. 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和品评是分不开的。

D. 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主流文学批评家的不屑介入和大众没有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品评和分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的现状在不断地变化

B. 为改变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C.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学现状

D. 文学的现状需要不断地适应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疑惑不【解析】 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②犹豫不决:意思是迟疑,拿不定主意。语境说的是文坛出现一种令不不理解的现象,与拿不拿主意无关。故选用“疑惑不解”。③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④不胫而走:比喻消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传播迅速。语境说的是,市场上出现了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的作品。没有提到价值的问题。故选用“不胫而走”。⑤力不从心:意思是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⑥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语境说的是,有的批评家因思想落后,观念守旧,而新的文学现象已超出其认知和理解的能力范围。故选用“力不从心”。⑦言不由衷: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⑧文不对题: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语境中说的是评论家因思想保守,观念滞后,评论时出现的不好的现象。应选用“文不对题”。强调评论家评论不到点子上。抓住关键。此处不涉及撒谎。不能用“言不由衷”。故选C项。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划线句子既是句式杂糅,又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杂糅部分可改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关键是……”或“产生这一现象与……有关”。由此可排除AC两项。D项,语序不当部分,把“品评”和“分析”位置进行互换。故选B项。 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考虑到与下文的衔接,括号内的内容应是阐述“批评家要在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原因或目的的,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东门观刈蒲

李 白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注]①龙须:龙须草,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事”“初霜”点明深秋的时令特点,交代了“刈渚蒲”农事活动的背景。

B. “挥镰”“拂水”两句用比喻描写劳动场景,富有诗意,意在表现劳动之美。

C. 七、八两句写农人织蒲作席,享受劳作之后清夜的欢娱,侧面表现蒲草珍贵。

D. 本诗前面部分叙写场景,后面部分托物言志,脉络清晰,情感抒发含蓄委婉。

2.诗人为什么说“此草最可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钟,字宣之,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刑部主事,迁郎中,奉命安辑江西、福建流民。还言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皆流移错杂,习斗争,易乱,宜及平时令有司立乡社学,教之《诗》《》礼让。弘治初,再迁四川按察使。马湖土知府安鳌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佥事曲锐请巡按御史张鸾按治,钟赞决,捕鳌送京师,置极刑。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所部潮河川去京师二百里,居两山间,广百余丈,水涨成巨浸,水退则坦然平陆,寇得长驱直入。钟言:“关以东三里许,其山外高内庳,约余二丈,可凿为两渠,分杀水势,而于口外斜筑石堰以束水。置关堰内,守以百人,使寇不得驰突,可免京师北顾忧,且得屯种河堧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请从之。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掌院事。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节选自《明史·洪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B.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C.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D. 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防秋:指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也越来越大,在外的将士要做好防寒工作。

C.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 湖广:地名,历史上管辖的范围不一,在明清时代及其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钟主张办学,教化百姓,安抚江西、福建流民回朝后,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流民杂居地区设立乡社学校,用《诗》《书》的礼仪谦让来教育他们。

B. 洪钟执法严明,除恶务尽。马湖土官知府安鳌为非作歹二十年,百姓恨之入骨,但受到有关官吏包庇,洪钟一上任就决定逮捕安鳌,立即处死。

C. 洪钟整顿边防,厉行节约。任顺天巡抚时,他整顿蓟州边防,增筑塞垣,缮复城堡,并上奏请求削减防秋兵六千人,为国家节约了数万军需经费。

D. 洪钟统领军务,平叛有功。正德五年春,湖广盗起,皇帝命令洪钟总领军务;沔阳盗贼包围岳州,攻陷临湘,屡败官军,洪钟主持平息了贼寇。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

(2)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

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B.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3.《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末日前夕

王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喵!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算你跑得快”。她说。静了一会儿,她又唷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还有多久?”他问。 

“也就三个月吧。”她说。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我想辞了工作。”他说。 

“辞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他说。 

“卖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他说。 

“买吧。”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她没事。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他说。 

“嗯,重新开始吧。”她温顺地附和。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轻描淡写,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 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了,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 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2.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3.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