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玩家 侯发山 提到徐达,小城收藏界的同行都会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玩家

侯发山

提到徐达,小城收藏界的同行都会说,人家徐达吗?大玩家。听那口气,绝对没有羡慕的意思,明显带着嘲讽的意味。

别人玩收藏都是专注一个领域,或玉石,或字画,或瓷器,或织绣等等,徐达什么都偏爱。城南有个古玩市场,徐达去溜达了两趟后,开始往乡下跑,专去那些交通不便的偏远的山村。他说,越是这些地方,越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按说,他的思路不错。他三天两头往乡下跑,昨天去收一个瓷碗,今天去收一个烟袋。其实,他都看走眼了,收回来的全是假货,没有一样真货色。他还不听劝告,固执己见,乐此不疲。也就难怪同行们耻笑他了,说“大玩家”那是高看他,私下都叫他“棒槌”。

徐达原是搞建筑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开发房地产的。过了六十岁生日,他就把公司交给儿子徐全打理,转行到收藏上来了。

走眼一次可以理解,连续走眼就有点不正常了。

这天是个星期天。徐达打算到靠山屯去一趟。靠山屯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牛犇提出跟他一起去,到靠山屯看看景致,潜台词是去给徐达掌眼。牛犇是徐达在收藏界认识的朋友,搞收藏多年,是个行家。

到了镇里,因为道路不通,两个人就步行十几里到了靠山屯。他们挨户挨门去看。徐达不是直截了当问人家家里有没有古董,而是问人家家里几口人,一年打多少粮食,顺便这里瞅瞅,那里瞧瞧。

他们走进了老栓家。老栓住的还是祖辈留下的两孔土窑洞,前脸用石头砌了一下。院子里搭了个草棚子,垒着一个黑乎乎的灶台。家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中草药的味道。不时从窑洞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咳嗽声。

来了客人,老栓激动得不行,忙用袖子把院子的石凳子胡乱抹几下,然后抓把柴草要给两人炖鸡蛋茶。徐达忙拦住了,他知道,两个鸡蛋说不定就是这一家人两天的开销。通过交谈,徐达得知老栓的老伴卧病在床,常年吃药,闺女在郑州上大学,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

牛犇叹了口气,看了徐达一眼,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两张百元的票子给老栓。老栓慌乱地摆着双手,说什么也不要。“你以为你是乡长?”徐达开玩笑地对牛犇说,“杯水车薪,有何用?”牛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徐达的眼睛像探照灯似的,这里瞅瞅,那里看看。他看到墙角放着一块光溜溜的鹅卵石,便走上前,先是用手扫了一下表面的灰尘,然后找块破布认真擦了擦,左瞧瞧,右看看,像是遇到了宝贝。

“一块腌酸菜的破石头,有啥看头?”老栓都不好意思了。

“玉石啊。”徐达像是说给老栓,也像是自言自语。

牛犇忙走过去,看了石头一眼,便对徐达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说你看走眼了。

徐达不理会牛犇的好意,对老栓说:“老乡,这块石头您能匀给我吗?”

真的是玉石?老栓不敢相信徐达的话,但他看出徐达想要这块石头,便说:“呵呵,您想要就拿走吧。”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牛犇自言自语道。他是在暗示徐达,事关重大,不能草率。徐达也知道牛犇的意思,还了一嘴:“神仙难断寸玉呢,何况你又不是神仙?”牛犇气得真想踢徐达两脚。

徐达对老栓说:“这件玩意我拿了。十万元。”

“这,这……”老栓不知道如何是好。

“嫌少?”徐达问道。

老栓忙说:“一块石头,不值那个价,不值那个价……”徐达抱起石头走了,丢给老栓一张十万元的支票。等到老栓回过神来,两个人已经翻过了山岭。

牛犇忍不住说道:“徐总,你交的学费还少吗?明明就是块破石头,你怎么跟捡了漏似的?玉石因硬度低,敲击时声低沉,有若击木……”

“我知道,这就是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徐达说罢,把怀里的石头扔了,眼看着它咕噜噜滚到了山下。

牛犇被滚落的石头惊醒了!他这才明白,真正看走眼的是自己。

回城后,牛犇忍不住嚷嚷了出去。当地媒体要推选徐达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徐达谢绝了,他说:“我是收藏家,不是慈善家。”徐全也赞成老爷子的观点,说:“我爸是收藏家,不过,老是看走眼,没办法。”徐全淡淡一笑。知父莫若子。看来此话不假啊。牛犇彻底服了。

从此,提到徐达,收藏界的同行都会由衷地说,人家徐达,那是大玩家。听那口气,满是钦佩,满是敬仰。

(原发《娘子关》2017年第1期专栏,被《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转载,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大玩家”徐达,引出下文对徐达收藏活动的介绍,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介绍徐达收藏的藏品品类丰富,他也一直以收藏家自居,这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徐达热爱收藏的形象特点。

C. 小说通过对徐全、牛犇等次要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徐达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小说主题。

D. 小说对靠山屯老栓家环境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老栓家境贫寒,从而为下文介绍徐达行善的情节做铺垫。

2.小说中徐达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为何以“大玩家”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 B 2. ①善良。老栓要给两人炖鸡蛋茶,徐达忙拦住了,他知道,两个鸡蛋说不定就是这一家人两天的开销。②热心助人。他总是去偏远的农村收藏一些假货,而且乐此不疲,其实他是借收藏的名义去行善。③淡泊名利。当地媒体要推选他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时,他谢绝了,他做善事不是为了名利。④豁达。收藏界同行误解,甚至笑话他,但他从不计较。 3. ①从情节上分析:小说的开头结尾都提到“大玩家”,在结构上形成呼应;②从人物形象上分析:从字面上看,文中的“大玩家”指在收藏界有名气的人,收藏的是有历史价值的宝贝;但深层次看,“大玩家”有象征意义,徐达收藏的不是玉石等宝贝,而是以收藏的名义行善,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人生的“大玩家”,“大玩家”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③从主题上分析:同行前后对徐达这个“大玩家”态度的变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项,“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徐达热爱收藏的形象特点”有误。徐达的收藏是为了行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性格特点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徐达忙拦住了,他知道,两个鸡蛋说不定就是这一家人两天的开销”,善良。“当地媒体要推选徐达为年度十大慈善家之一。徐达谢绝了,他说:‘我是收藏家,不是慈善家。’”,淡泊名利。他总是去偏远的农村收藏一些假货,而且乐此不疲,其实他是借收藏的名义去行善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据《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作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

B. 工匠虽然在我国古代的社会地位不高,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C. 中国古代能够涌现出一批批艺术精品,只因为古代的工匠们都是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D. “工匠精神”切中时弊、符合时需,所以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工匠制作玉器时的那种“如琢如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B. 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中国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这种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C. 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具体的奖励办法。

D. 秦朝能够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艺术品,与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A. 中国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种具体而严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备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 陶瓷界的厂家都坚守“仿品不能当真品卖”的传统。这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 中国历朝历代能不断产出精品,能不断铸就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这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度保证。

D. 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际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如旅,一路的风光旖旎,满程的离合悲欢。悠悠岁月,总会有那些人、那些事,在你生命中散发璀璨的光芒,温暖了你的时光,鼓舞你奋然前行。

请以“我生命中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线索明晰,结构严谨,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3分)

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擅长打某款游戏而获得游戏直播网站的青睐,被聘请在该网站直播自己的游戏实况,月收入高达三万元。日前,男孩的母亲为他办理了退学手续,让其专注于游戏直播。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很大反响,网友们对男孩母亲的做法褒贬不一。

⑴给新闻拟标题,要求不超过15个字。 

⑵对孩子母亲的做法进行点评。要求:态度鲜明,言之有理,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     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     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     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     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B. 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C. 永恒的才是绵延的真实

D. 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B. 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C. 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D. 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D.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