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四处并改正。(4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2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xx中学高二年段
2015年4月16日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①________,只有加强对它的认知、认同与传承,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才能强“根”固“魂”,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非简单复古、一味守成,②_______,即既做到援古证今、古为今用,又做到关注现实,聚焦当下,紧扣时代脉搏,努力构建中国文化的当代话语体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_________,而是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合理内核,在守住本源的同时, 对外来文化进行辩证取舍。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 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①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泰伯》中曾子对士人提出“_________”的要求。
②《桃花源记》中渔人回答完桃花源人关于当今何世等问题之后,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