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四处并改正。(4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2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xx中学高二年段
2015年4月16日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①________,只有加强对它的认知、认同与传承,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才能强“根”固“魂”,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非简单复古、一味守成,②_______,即既做到援古证今、古为今用,又做到关注现实,聚焦当下,紧扣时代脉搏,努力构建中国文化的当代话语体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_________,而是要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合理内核,在守住本源的同时, 对外来文化进行辩证取舍。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 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根据相关提示,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①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泰伯》中曾子对士人提出“_________”的要求。
②《桃花源记》中渔人回答完桃花源人关于当今何世等问题之后,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 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 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 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