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读的只是教材、课本;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当我们谈论经典时,谈论的只是成功学、升学宝典。当书对我们的意义是分数而不是滋养,当读书对我们是“晒”而不是“读”时,我们是否需要沉思。人丑就要多读书,“丑”不是指颜值低,而是指品位低下、见识浅薄和世界观狭隘。手术刀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由读书来完成。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文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下面是某公司的原材料进货检验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下面是某同学写给老师的一段表达感恩的文字,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达合理。
值此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您的劣徒从心里由衷地向您表示感谢,感谢一年来您对我的悉心指导,我将励精图治,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虽然您走了,但我永远铭记您的谆谆教诲,祝您在新的岗位枯木逢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貶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 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 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 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B.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耳濡目染 政通人和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耳闻目睹 政通人和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 ”写词人用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人和人相处,很快便会度过一生。因此,有的人选择了面对面在室内畅谈的生活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选择了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 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 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2.“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