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毫无疑问,反映现实生活应当是现实主义的首要任务。只有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来看,不能只是满足于描写庸常化的生活,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那些更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现象,包括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现实。这就需要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和正视现实。再次,反映生活必然要求真实性。历来的现实主义理论,无不把真实性视为现实主义文学最根本的特性。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无论是巴尔扎克还是恩格斯。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但仅限于此显然不够,恩格斯还特别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把握和描写推动现实生活发展的历史潮流。
现实主义并非自然主义式的照搬生活真实,而是要求高于生活真实达到典型化的高度,这本来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然而以往对于文学典型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有一,典型理论将其解释为个性与共性统一,同时又把“共性”解释为某一类人物的共同特征,比如从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同类人物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习惯等等抽取出来,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创造出典型,不过这种理解过于简单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并不仅限于按照生活真实进行综合创造,而是要用深刻的思想洞察现实,用高于现实的审美理想烛照现实,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所谓创造典型人物,无论正面、反面还是多面性的复杂人物,都不只在于刻画其鲜明独特的性格,更需要穿透人物的精神灵魂,在艺术审美理想的烛照下,把人物真假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深刻揭示出来,这样才真正具有典型意义。如在《平凡的世界》中,自尊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农家子弟孙少平,敢爱敢恨正义凛然的田晓霞,心系乡土不计得失的田福军,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个性鲜明独特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的确抵达了人物的灵魂深处,揭示了人物精神信念的坚定或幻灭,应当说是融入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化创造。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现实,必定有一个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问题,这通常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我们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基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合理健全发展,以及人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我们应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就理应坚持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当然,在文艺家的创作实践中,根据具体创作题材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平凡的世界》既有对人民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勇于改革担当为民造福的激情讴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则侧重于对于小说主人公坚守传统价值观念却在现实变革中无所适从的现象进行反思,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歌颂还是反思,都应当是基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合理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批判现实并不是为了个人情绪的发泄,而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歌颂现实也不是为了某种廉价的逢迎,而是真正出于弘扬正气和表达民心所向;反思现实同样不是为了把人引入精神虚无和迷惘,而是应当引导人们在反思中找到应有的价值方向和审美理想。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形态,其特性与力量正在于此。
(摘编自赖大仁《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如果在作品中想要更充分地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就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现实和强力介入生活实践。
B. 现实主义倡导直面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而不是像自然主义那样细致入微、纯粹客观地描摹现实生活。
C. 现实主义的人物典型化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实际,融入作者的深刻思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D. 作者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性的健全发展为前提,提出了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思想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分层进行了阐释。
B. 文章开篇部分层层推进,依次展开,分层阐释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
C.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述了典型化创造要高于生活真实,并融入作者的审美理想。
D. 文章最后一段对全篇进行总结,升华主旨,重申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属性和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主义要求真实描写现实关系,真实描写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所以要求将“细节描写”作为其主要描写手段。
B. 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地反应现实生活,但同样倡导艺术虚构,“抽取多人,合成一个”是人物典型化基本的虚构手法。
C. 现实主义批判、反思和歌颂现实,既是为了促进社会和他人的进步发展,也是为了宣泄作者个人主观情绪。
D. 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表现在每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中都应当呈现出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统筹兼顾的价值导向。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年人开始被这样的文章刷屏:《年轻人,别让拖延症毁了你》《手机,正在摧毁年轻一代》《外卖,正在毁灭年轻人的生活》……
其实,在青年人群体中,还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要做一个nice(可译为“美好向善的”或“友好仁爱的”)的人,可理解为在竞争环境下,面对挑战所拥有的各种品性,如斗志、原则、气节、初心等的。
请以“致今天的青年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能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列选项是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的句子。选出语意不够贴切连贯,或句式与所给示例不相同的两项。( )
示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
材料:心境 复习 谦逊
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谦虚使人进步
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
A. 查缺补漏,亡羊补牢,温故可以知新,道出了及时复习的真谛。
B. 虚怀若谷,心如止水,谦虚使人进步,道出了谦逊好学的真谛。
C. 心如止水,充耳不闻,不管风吹浪打,道出了良好心境的真谛。
D. 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谦虚使人进步,道出了谦逊好学的真谛。
E. 虚怀若谷,心如止水,不管风吹浪打,道出了良好心境的真谛。
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选出要去掉的一组( )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⑦
下面四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是( )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格外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 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 既然大家欢迎我表演节目,那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 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起来,胜利终归是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简朴,但是______。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______。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______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______,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 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 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 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耗了不知多少黄昏
B. 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 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D. 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书声与清风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B. 书声与清风相迎合,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C. 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D. 在书声与清风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