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选出要去掉的一组( )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不少学生缺乏鉴别力,因此,学校的⑦老师应对学生加强指导。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⑤⑥
D. ①②④⑤⑦
下面四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是( )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格外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 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 既然大家欢迎我表演节目,那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 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起来,胜利终归是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简朴,但是______。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______。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______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______,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 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 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 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耗了不知多少黄昏
B. 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 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D. 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书声与清风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B. 书声与清风相迎合,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C. 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D. 在书声与清风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写两次抗金的胜仗,记述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注:①蹉跎:不顺利,虚度光阴。②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C.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圣”之称。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及表达的感情?
3.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坎坷命运,比较这两组诗句与白居易诗所体现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dān lán),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yǐ]。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偷盗)
B.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假装逃跑)
C.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暗中布置圈套捕获)
D.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于是)
2.下列各句子中,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历史悠久的南方少数民族集团,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
B.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C.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百金之士,指有都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
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B.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C.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他对战士待遇优厚,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有谋略,一方面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一方面固守营垒。
B. 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赵王的理解,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C.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D.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2)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