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四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是( )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

下面四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是(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格外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 今天是您的生日,妈妈,女儿祝您青春永驻,永远漂亮。

C. 既然大家欢迎我表演节目,那我就不怕献丑了,唱一支歌吧。

D. 小芳,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振作起来,胜利终归是你的。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面四句中,用语不够得体的一句”,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长命百岁”使用不当,从句中来看,对方已经“95岁高龄”,如说“长命百岁”含有再活五年之意,这用于已95岁的高龄的老人身上,显然不得体。故选A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荫,校舍十分简朴,但是______。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______。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不知(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______的去处…… 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______,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 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 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 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消耗了不知多少黄昏

B. 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 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D. 黄昏不知消磨了多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书声与清风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时光。

B. 书声与清风相迎合,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C. 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一段终生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D. 在书声与清风里,终生度过一段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时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愤》写两次抗金的胜仗,记述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①。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②。

注:①蹉跎:不顺利,虚度光阴。②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旧历九月被贬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直至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方得回京,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1.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写给友人刘禹锡的赠诗。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诗人对刘禹锡贬官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极度不平和无限感慨。刘禹锡有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这句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虽然写诗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表现了诗人对当权者的不满与愤怒。

C.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圣”之称。

2.“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及表达的感情?

3.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坎坷命运,比较这两组诗句与白居易诗所体现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dān  lán),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yǐ]。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匈奴即入,急入收保 (偷盗)

B. 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假装逃跑)

C.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暗中布置圈套捕获)

D. 以李牧为大将军 (于是)

2.下列各句子中,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匈奴,历史悠久的南方少数民族集团,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

B. 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C.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百金之士,指有都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

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B.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C.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D.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他对战士待遇优厚,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有谋略,一方面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一方面固守营垒。

B. 李牧的戍边策略不能得到赵王的理解,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C. 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D. 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2)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1954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 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

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19976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

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选自2012年第6期《名人传记》,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E.本文撷取梁振英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积极生活、刻苦学习、心系祖国的事迹,记叙梁振英从寒门弟子到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历程。

A. 梁振英童年时代忍受了贫穷生活的煎熬,他从不抱怨,积极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B. 梁振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香港取得高级文凭后,前往英国留学,学费和生活费自己打工解决,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

C. 梁振英学成回港后,加入了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工作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D. 梁振英四十岁时创立了自己的测量行,几年后与英国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并,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2.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6分)

3.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4.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