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多愁善感,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骛,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她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B. 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C. 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不在眼前的,乃是回忆,此为虚;结尾处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 “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2.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中的唐伯虎、林黛玉、孙武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A 2. ①说明本文要写的主体是苏州。 ②“想起”意味着本文可以自由驱遣文字,既可以写景状物,又可以写人叙事或抒情议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③用“想起”使虚实结合成为了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3. 作用:①承上启下;②突出苏州的特点。 理解: ①景的恢弘大气为锋利,梦幻迷离风姿绰约,月满西楼,景色赋予的点点愁为柔软; ②唐伯虎的潇洒为锋利,哀怜为柔软; ③)林黛玉美丽而才华横溢为锋利,冰肌玉骨、寿年不终为柔软; ④秋香与唐伯虎爱情的“情动千年”为锋利,“深情一顾”为柔软; ⑤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南征北战,成就了《孙子兵法》,此为锋利,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与他的爱人一起静静的长眠,此为柔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结构,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句子含义,其中A项,“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的说法过于绝对。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标题的作用题目,要求答出“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的作用,注意从内容、结构和文体特征的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看,本文要写的主体是苏州;从结构和文本特征看,“想起”意味着本文可以自由驱遣文字,既可以写景状物,又可以写人叙事或抒情议论,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手法看用“想起”使虚实结合成为了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的作用和含义,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含义注意结合唐伯虎、林黛玉、孙武的形象谈,作用从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苏州的特点。含义答出哪些体现“柔软”,哪些体现“锋利”即可。如结合唐伯虎谈:唐伯虎的潇洒为锋利,哀怜为柔软;秋香与唐伯虎爱情的“情动千年”为锋利,“深情一顾”为柔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雏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和画面空白的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线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 “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B. “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 在中国绘画中,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D. “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2.(小题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 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B. 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冉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C. 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D.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 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C. 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眼睛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憨厚与天真展现出来。

D. 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某报客户端推出的“见字如晤——指尖上的‘家书’”征集内容:

围绕家训、家规、家风,给家人撰写一封“电子家书”。可以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或期望,也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或请教,还可以是同辈之间的问候或鼓励等,传递家人之间的朴素亲切情感,弘扬传统家书文化。

请根据上面征集内容,或以长辈、或以晚辈、或以同辈的身份写一封家书。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请根据示例,判定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题目:

假定:(1)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1)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2)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        。在西方,(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        的人物 ,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 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C. 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D. 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意味深长

B. 息息相关    有声有色    风云际会    语重心长

C.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D. 休戚与共    有声有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B.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