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天籁、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雏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和画面空白的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线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国画之中。

1.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 “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中的一种很好体现。

B. “知其白而守其黑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 在中国绘画中,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D. “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2.(小题2)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 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B. 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冉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及其运行的目的。

C. 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D.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B. 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美的自然真实性。

C. 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眼睛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远古时期先民的憨厚与天真展现出来。

D. 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1. D 2. C 3. B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某报客户端推出的“见字如晤——指尖上的‘家书’”征集内容:

围绕家训、家规、家风,给家人撰写一封“电子家书”。可以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或期望,也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或请教,还可以是同辈之间的问候或鼓励等,传递家人之间的朴素亲切情感,弘扬传统家书文化。

请根据上面征集内容,或以长辈、或以晚辈、或以同辈的身份写一封家书。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请根据示例,判定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题目:

假定:(1)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1)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2)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        。在西方,(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        的人物 ,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 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C. 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D. 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意味深长

B. 息息相关    有声有色    风云际会    语重心长

C.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D. 休戚与共    有声有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B.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做比喻,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能表现氓因为自身过失而乱发脾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池塘水潭上树木和藤蔓的形貌和动态,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