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某报客户端推出的“见字如晤——指尖上的‘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面是某报客户端推出的“见字如晤——指尖上的‘家书’”征集内容:

围绕家训、家规、家风,给家人撰写一封“电子家书”。可以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或期望,也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或请教,还可以是同辈之间的问候或鼓励等,传递家人之间的朴素亲切情感,弘扬传统家书文化。

请根据上面征集内容,或以长辈、或以晚辈、或以同辈的身份写一封家书。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传统礼仪的批判与传承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就是:请根据上面征集内容,或以长辈、或以晚辈、或以同辈的身份写一封家书。材料中给出了家书的一些写作内容,如可以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或期望,也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或请教,还可以是同辈之间的问候或鼓励等,传递家人之间的朴素亲切情感,弘扬传统家书文化。 “家书”就是指一个远在他乡的人与家里人相互来往的信。信中包括了自己在外的事等等,较多的是平安信。在电报普及之前,家书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唐朝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明朝的“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宋朝的“家书闻子病,时事说兵兴”;再到流芳后世的《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几千年的鱼雁往来,见字如面,让蝉翼薄纸,载墨千斤,那是家的力量。尺素传真情,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实现“家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不仅是人们思亲寄情的纽带,还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传承着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家风情怀。所以“家书”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为人处世、修身劝学、敦亲睦邻,弘扬守孝道、讲仁爱、尚和合等角度展开。 需要注意的几点:①要紧紧围绕“家训、家规”为题,书信中可以从为人处世、修身劝学、敦亲睦邻,弘扬守孝道、讲仁爱、尚和合等,化大为小,切忌空泛。②要符合书信的格式。③须明确长辈、晚辈或同辈的身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请根据示例,判定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题目:

假定:(1)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1)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2)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        。在西方,(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        的人物 ,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 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C. 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D. 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意味深长

B. 息息相关    有声有色    风云际会    语重心长

C.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D. 休戚与共    有声有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B.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做比喻,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能表现氓因为自身过失而乱发脾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池塘水潭上树木和藤蔓的形貌和动态,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春闺   明·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照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欲抑先扬,美好的被摧残,更能表达凄凉惆怅的情感。

B. 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

C. 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 “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