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

三段论是以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以及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引申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的过程。请根据示例,判定题目所给的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写出序号,并依据示例的形式,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题目:

假定:(1)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2)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绝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

(4)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条件,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

(1)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

(2)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结论:(2)(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 大前提: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小前提: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A不是穿黑衣服的一个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题目要求判断A的身份,所以,题干中“A是穿白衣服的人”应该是推理的一个前提,该前提如果与“所有的北婆罗洲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构成三段论,则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因为中项“穿白衣服的人”两次都处于肯定命题的谓项,所以选项A是北婆罗洲土著人和A不是北婆罗洲土著人均不成立。进行三段论推理,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共同的中项把前提联结起来。用“A是穿白衣服的人”与另一个前提“所有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构成三段论,首先需要将其中的一个命题“换一个说法”,例如可以将“A是穿白衣服的人”或者为“A不是穿黑衣服的人”,因为题干中有命题“没有既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于是可以推出结论:“A不是爱斯基摩土著人”。得出该结论得大前提是:所有的爱斯基摩土著人都是穿黑衣服的。而“A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或者A不是穿黑衣服的一个人”就是结论的小前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列对联与所写内容一一对应。

①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②于归好咏宜家句  送往高歌必戒章

③日丽风和锦铺院  冬暖夏爽笑满堂

④膝花歌渭水  椿树笑蟠桃                                  

⑤根深叶茂无疆业   源远流长有道财

A. 贺新居   B. 贺升学   C. 贺新婚     D. 贺寿    E. 贺开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        。在西方,(     );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        的人物 ,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        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 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C. 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D. 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与共    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意味深长

B. 息息相关    有声有色    风云际会    语重心长

C.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D. 休戚与共    有声有色    风雨如晦    语重心长

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B.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 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 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做比喻,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能表现氓因为自身过失而乱发脾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池塘水潭上树木和藤蔓的形貌和动态,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春闺   明·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照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欲抑先扬,美好的被摧残,更能表达凄凉惆怅的情感。

B. 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

C. 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 “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子盖字华宗,庐江人也。子盖解褐武兴王行参军,出为慎县令。炀帝即位,征还京师,转凉州刺史。子盖言于帝曰:“臣一居岭表,十载于兹,犬马之情,不胜恋恋。愿趋走阙庭,万死无恨。”帝赐物三百段,慰谕遣之。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以善政闻。大业三年入朝,帝引之内殿,特蒙褒美。乃下诏曰:“设官之道,必在用贤,安人之术,莫如善政。子盖干局通敏,操履清洁,课最之首。凡厥在位,莫匪王臣,若能人思奉职,各展其效,朕将冕旒垂拱,何忧不治哉!”于是进位金紫光禄大夫,赐物千段。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鄣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子盖又自陈曰:“臣自南裔,即适西垂,常为外臣,未居内职。不得陪属车,奉丹陛,溘死边城,没有遗恨。惟陛下察之。”帝曰:“公侍朕则一人而已,委以西方则万人之敌,宜识此心。”辽东之役,征摄左武卫将军,出长岑道。后以宿卫不行。其年帝还东都,以子盖为涿郡留守。九年,车驾复幸辽东,命子盖为东都留守。属杨玄感作逆,来逼王城,子盖遣河南赞治裴弘策逆击之,返为所败,遂斩弘策以徇。国子祭酒杨汪小有不恭,子盖又将斩之。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从驾还东都。时绛郡贼敬槃陀、柴保昌等阻兵数万,汾、晋苦之。诏令子盖进讨。于时人物殷阜,子盖善恶无所分别,汾水之北,村坞尽焚之。百姓大骇,相率为盗。其有归首者,无少长悉坑之。拥数万之众,经年不能破贼,有诏征还。又将兵击宜阳贼,以疾停,卒于京第, 时年七十有二。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帝闻而叹息,令百官就吊,谥曰景。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樊子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B. 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C. 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D. 上悲伤者久之/顾谓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有何语/矩对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褐”指褐色衣服,是古时贫贱、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B. 岭表,“表”的意思是外部,“岭表”一词,地理上指五岭以外的地方,特指岭南,在今广东省一带。

C. 冕旒,“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玉串儿。古代帝王的礼冠前后有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D. 丹陛,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一般只有皇帝与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从丹陛两侧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子盖加官封爵,入京受赏。庐江人樊子盖曾任武兴王行参军,后来被杨广调回京师,带到殿内,杨广夸赞他德高品优,考核第一。

B. 樊子盖随帝西巡,表明忠心。隋炀帝西巡,将要前往吐谷浑,樊子盖献青香木防瘴气,又自陈说衷心,皇帝也表达了自己用人的用意。

C. 樊子盖身任要职,杀人树威。樊子盖平叛杨玄感,派出迎击的裴弘策战败,被樊子盖处死示众;又要杀死不恭敬的杨汪,树立威信。

D. 樊子盖绛郡讨贼,残害百姓。绛郡敬槃陀、柴保昌率兵造反,隋炀帝诏令樊子盖讨伐,樊子盖不分好坏,烧毁村落,活埋被逼为盗的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还,谓之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言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

(2)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