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代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以“代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代价 当喝多了含“塑化剂”。“三聚氰胺”的饮料后,我们是否都会去选择一杯平淡的白开水?当习惯了来往与漫天烟尘,乌云弥漫的天空时,我们是否都会向往曾经老鹰展翅高飞,白云悠悠的蓝天?当厌倦了浮华的都市生活,我们是否都会奢望回到过去平静的乡村生活?这就是人类在告诉时代所付出的代价:想回到从前那份简单与安宁。 但以上只是人们对事物所付出的代价,而在人体的思想方面,我们所付出的 代价是惨痛至极啊!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意思为:人在来到世上最开始本性是善良的。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熏陶”让我们的 本性“随波逐流”,从而会出现市场上的 “地沟油”。“健美猪”等让人“垂涎”的“佳肴”。会出现药家鑫撞到人而因为害怕“农村人太难缠”而用刀捅死无辜的 妇人,会出现大学生李启铭在撞死伤两名学生后不但不觉得自己有错,还出口一句:“我爸是李刚!”的疯狂言语。在社会迅速发展之时,我们也 同时付出一种本性的代价,原本善良干净的本性被喧嚣的城市慢慢盖灭了它的 最初的光辉。 当本性在慢慢腐朽时,灵魂也慢慢的变得脆弱,而它的体现并不在琐碎,繁杂的事物中,而是在晚年时,因为晚年之前,一个人置身于林立的高楼之下,为了打拼一番事业,为了功成名就,他们向前,拼搏!然而在沉浸于回报喜悦之时,灵魂却被金钱,势力慢慢的传染,从而变得污秽。而到安享晚年之时,我们灵魂就不必再受玷污,它会想找一个最开始的故乡好好的停驻,歇息!然而故乡在原地却不是曾经的模样。原本高尚的灵魂却在社会的发展下,被蒙上一层层的灰,连到最后人们都不能满足让疲倦了一辈子的灵魂找一个真正的家! 当灵魂脆弱的心灵也会变得不纯洁,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自家的名声而去扼杀生命的事,他们的眼里只容得下一个字“钱”!这是对他们心灵的何等藐视与轻看?将利益捧在手心何高举过头,将最初单纯的心灵踩在脚底,代价!代价!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 社会发展让人性腐朽,让灵魂变质,让心灵蒙灰!难道这不是代价吗?社会发展没有错,只是让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首先分析话题。“代价”,既指购物的钱款,也泛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耗费的物质、精力,或所作出的牺牲,即付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代价或成本。有形的成本或代价能够用算盘比较和增减,无形的成本或代价只能靠智慧衡量或取舍。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平白往下掉馅饼,只有大方的付出,才会有丰厚的回报,想做无本生意的人是傻子,但不计代价的生意也只能落得血本无归。考生可以思考为了什么事情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即可以采取添加前后缀的方式把话题具体化,如“成长的代价”“失信的代价”“成功的代价”“美丽的代价”“年轻的代价”“粗心的代价”“失信的代价”“短视的代价”;如“付出代价,走向成功”“付出代价,才能有所成就”“代价与收获”。考生可以从正面肯定“代价”与成功、收获之间的关系,即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也可以从反面指出“代价”的惨痛,指出该如何避开这种代价。从文体上来看,材料已经限定文体是“议论文”,这就要求观点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论据要具有典型性,真实可信,还要新颖,论证的过程要深刻、周密,思路要清晰。 参考如下: 成长的代价 年轻的代价 付出代价,才能有所成就 代价与收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词序句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写一句总括性的话,填在段末横线上。(不超过20字)

古村古镇的保护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发之初。江苏的周庄古镇和浙江楠溪江流域的苍坡村、芙蓉村,成为较早得到保护的古镇和古村。由于专家们多年的呼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终于于2003年11月获得公布。安徽南部的西递村、宏村,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古村古镇保护的共同宣言,各地古村古镇的保护仍然停留在各自为政、缺少呼应的散兵作战阶段,根本没有形成应有的气候。从欧洲及日本等地古村古镇保护的经验来看,全国性的古村古镇保护宣言成为保护运动的有力保证,因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垃圾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侯,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楼又下来了”,用借代手法表明了六楼女人经常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 小说结尾写六楼的丈夫被调査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警醒那些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深化了小说主题。

C. 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D. 小说标题“垃圾”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真的垃圾,又暗指贪污受贿的六楼当官的、想不劳而获的瘦保安之类的社会垃圾。小说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2.小说开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本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洁工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名句填空。

(1)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_______ ,________”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说法,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2)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驾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吴诗以讽刺见长。开头两句,一个“飞”字,突出雪大风猛,一个“暗”字,更显雪意正浓,接着轻描宫中“落旋干”的景象,此句不着议论,讽喻之情自在诗外。

B. 吴诗“绿树”二句,写华清宫内的绿树和碧绿的门帘相映,没有谁知道外面的天气已非常寒冷,表达了诗人对宫内条件的赞美之情。

C. 崔诗“草遮”一句,写用石头修得整齐的磴道因御驾匿迹而格外冷清,杂草已将石磴掩盖,与吴诗中的华清宫形成鲜明反差。

D. 崔诗先写华清宫白天的景色,荒草丛生,寂无声息,宫中之树,直插云霄;再写夜间之景,情景相称,诗的韵味更加浓郁。

2.两首《华清宫》诗,虽题材相同,但手法、主题各异,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各自使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