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捕蛇者说 (唐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捕蛇者说 (唐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今吾为之十二年          嗣:继承

吾恂恂起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 君将哀而之乎?          生:使......活下去

往往而死者                  往往:常常

C. 退而甘其土之有          食:喂养

则弛而卧                  然:......的样子

D. 竭其庐之                入:进入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旦:天天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捕蛇者说》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叙事兼议论文体,它可以发表议论,可以叙事。议论叙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人”是避讳了“李世民”的“民”字。帝制时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不可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不得直书其名,应该以别的字相替代。

C.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王安石、曾巩等。其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字逸少,号半山。

D. “观人风”,谓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观风就是写实,反映社会,反映时代。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文来看,本文开篇写异蛇之异有三,分别为颜色之异,毒性之异,用途之异,又写“岁赋其二”,目的在于突出表现对当政者不顾人民死活而招募捕蛇者的不满。

B. 当作者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时候,蒋氏“大戚”,而前文只是“貌若甚戚”;到后来提到悍吏横行时,蒋氏见到自己的蛇还在,就高兴地躺下了。由此可见,蒋氏还是喜欢捕蛇这个行业的。

C.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和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其人的刻画也极富特色,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

D. 本文叙事开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议,先事后理,先果后因,文风委婉曲折,波澜纵横,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 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世说新语》第 31 则)

A.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B.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C.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D.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

5.翻译句子。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 A 2. C 3. D 4. D 5. (1)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 (2)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浏览四个选项可知,本题考查的对象包括实词和虚词,对于实词,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对于虚词,考生应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用法。本题中,B项,“往往而死者”中“往往”如解释为“常常”,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死者到处都是”,句中的“往往”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到处”“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C项,“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食”如解释为“喂养”,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食”意思是“吃”。D项,“竭其庐之入”中“入”如解释为“进入”,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句中的“入”应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即收入的粮食。故选A项。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王安石、曾巩等。其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王安石字逸少,号半山”错误,没有“范仲淹”,应为“欧阳修”,且王安石字介甫。“逸少”是王羲之的字。故选C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目的在于突出表现对当政者不顾人民死活而招募捕蛇者的不满”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衬托出赋税之毒,百姓宁愿去捕如此毒的蛇,也不愿交纳赋税,可见赋税之毒毒过毒蛇,也为文章“赋敛制度有甚是蛇”作铺垫。B项,“由此可见,蒋氏还是喜欢捕蛇这个行业的”错误,捕蛇者是不敢以捕蛇为苦,因为“赋敛制度有甚是蛇”。C项,“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项。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这段话是说“渡过长江的各位人士,每遇到美好的日子,就互相邀请在新亭这个地方聚集,就着美丽的花朵,边赏花边饮酒作乐。周候在中间坐着感叹说”,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诸人”“美日”“新亭”“卉”“周后”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诸”意思是“众,各,许多”,是形容词,此处修饰“人”,“诸人”即“各人,众人”,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饮宴”即摆宴畅饮,是“籍卉”所做的事情,“饮宴”是固定短语,且“周侯”是人名,做下一句的主语,故应在“饮宴”和“周侯”之间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岁”,古今异义,年;“犯”,冒着;“焉”,句末语气词,啊;“则”,就;“熙熙”,快乐的样子;“若”,像;“旦旦”,天天;“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中,“虽”,即使;“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则”,就;“安”,怎么;“毒”,怨恨;“又安敢毒耶”省略代词“之”,即“又安敢毒(之)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

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 《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 《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说法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贾宝玉和甄宝玉对话中说:“世兄谬赞,实不敢当。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 何敢比世兄品望高清,实称此两字。”

B. 《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妃看毕,称赞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C. 萧云仙道:“小弟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前日奉读老先生怀古佳作,所以特来拜谒。”(《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D. 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明天早晨定会驾临府上聆教。’便转身向方先生恭维,陪着一路走出车站。(《围城》)

 

查看答案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作品。另外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B. 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和九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C.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其中前四史按照成书年代排序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 《三国志》(西晋-陈寿)《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D.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束发之年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虽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个别人有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很多人买了新手机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贴膜,但是,虽然贴膜保护了手机,却会给主人带来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困扰。

B.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停车场、卫生间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C.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

D. 《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是一部将爱国主义与动作元素完美结合的国产优秀影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