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

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 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

1.下列句中加点字都与“高祖患之”中的“患”字用法最相似的一项是

A. 川泽纡其    B. 雄州

C. 三江而带五湖    D. 而后乃今将图

2.下列句子与“未之奇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而彼且恶乎待哉

B. 之二虫又何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 童子何知                     望长安于日下

D. 奚以知其然也                 南冥者,天池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牙将,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 城为牙城。

B.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 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C. 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 “除”、“授”等。

D. 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1. C 2. A 3. 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都与‘高祖患之’中的‘患’用法最相似的一项”,患: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患;A项,骇: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惊骇;B项,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C项,襟: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衣襟;D项,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与‘上未之奇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未之奇也,应为“上未奇之也”,为宾语前置句;A项,两句均为宾语前置句,“莫之夭阏”应为“莫夭阏之”,“彼且恶乎待”应为“彼且待恶乎”;B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第二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急于星火”,应为“于星火急”;C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童子何知”应为“童子知何”。第二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望长安于日下”应为“于日下望长安”;D项,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奚以知其然也”应为“以奚知其然也”。第二句为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中“……者,……也”表判断。故选A。 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牙将,一是指古代一种军衔。五人为一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二是指牙门将,是警卫部队的指挥官。选项解说的是“牙兵”。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下面小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虚词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决起飞”中的“而”,表示修饰,此处可以不译

B. “时不至”中的“则”,表示承接,可译为“就”

C. “腹犹果然”中的“然”,可译为“……的样子”

D. “适千里”中的“者”,可译为“……的人”

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A. 报养刘日短。    B. 审容膝易安。

C. 二虫又何知    D. 胡为乎遑遑欲何

3.下列选项中与“适莽苍者”中的“适”字用法相同的是

A. 少无俗韵,性本爱丘山    B. 贫贱有此女,始还家门

C. 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D. 行行将复行,去去西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已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贴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力气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起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

E.选文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现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A. 选文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 选文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2.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4)

 

3.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查看答案

(三)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 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 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入《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 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 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 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 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有删改)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子》成书时间早于《黄帝书》,且《老子》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B. 《黄帝书》成书早于《申子》、《慎子》、《韩非子》,也就是早于战国中期。

C. 《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早于《论语》的成书时间,老子其人也长于孔子其人。

D. 从《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可知《黄帝书》的成书时间也早于《论语》。

 

查看答案

(二)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 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 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 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 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 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 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其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 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 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 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曾有意尝试过各种各样不同的文体,因此有人说他是个文体家。

B. 作者列举《月下小景》、《神巫之爱》和骈文的故事,意在证明沈从文对不同文体的尝试。

C. 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但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句子。

D. “沈从文体”既包括他从多方面吸收且能调和的语言面貌,也包括他朴实流畅的语言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 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 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 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 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 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 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局势节节败退,戴安澜将军在带领军队向缅北野人山撤退时腹 部中弹,他坚持指挥军队抗战突围,最终伤势恶化,以身殉国。

B.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C.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为守住誓言和爱情,面对焦母的无情拒绝,家人的“威逼利诱”, 最后“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最终也“自挂东南枝”。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 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