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之卒十万       可: 大约

B. 淮阴先,不利       合: 交战

C. 定楚地           略: 攻占

D. 陛下而侮人         慢: 缓慢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臣等死守之             常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C. 项羽仁爱人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D. 有功者害               填然鼓(《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 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 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 D 2. B 3. A 4. (1) 汉王(刘邦)带领诸侯军队向北进军,把项羽的头拿出来展示给鲁国(地)的百姓,于是鲁国的百姓才投降了。 (2)(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陛下慢而侮人”的意思是“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所以“慢”的意思是“傲慢”。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前者为“……的原因”;后者为“用……的方法”;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C项,前者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前者为代词,有功劳的人;后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A项,“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汉王接受皇位的理由,不是拒绝皇位的理由。汉王拒绝皇位的理由是“皇帝的尊号贤人才能拥有,自己不愿意徒有虚名”。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引”,带领,率领;“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进军;“示”,展示,给……看;“示鲁父老项羽头”,把项羽的头拿出来展示给鲁国(地)的百姓;“乃”,才;“降”,投降。(2)中“所以”,……的原因;“守”,把守;“备”,防备;“他盗”,其它盗贼;“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上,进入;“非常”,指意外变故;“……者,……也”,判断句,注意翻译时要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1.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

2.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3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 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 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 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 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 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 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 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女士带着在婴儿车中熟睡的一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李师傅让陈女士将婴儿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一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女士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一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一元钱,陈女士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女士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女士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就陈女士、李师傅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班级考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一日行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北京某中学新蕾文学社社长刘水给著名作家王蒙写的邀请函。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

尊敬的王老:

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您已八十高龄,能够应允忝列我社顾问之职,我们不胜唏嘘。同时,我们敬请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新蕾的发展建言献策。本社兹定于本月23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大会,届时恭请您务必莅临指导。

刘水顿首

2014319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