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______,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它______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游赏西方园林,你是“客”;游赏江南园林,你是“主”。对于江南园林,你要以一种“到家”的心情去游玩。(    )。甚至,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园子里住下来,随时欣赏那里的朝暾夕月、凝碧流霞、春兰秋菊、亭台轩榭……清风朗月不必购买,一切都属于你。这时,你才会发现,这些园子是多么美,多么令人______。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耳濡目染    心心相印

B.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潜移默化    心旷神怡

C. 博大精深    源源不断    潜移默化    心心相印

D. 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    耳濡目染    心旷神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可以放肆地把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

B. 你可以放肆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

C. 你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地方停下来,坐下来

D. 你可以随意地把任何一个地方坐下来,停下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释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B.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解决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C.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杰出,它解析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D.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

 

1.B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应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源头很远,流程很长。②形容历史悠久。此处用的是第二个义项,和横线前的“历史悠久”相呼应。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用在此处不恰当。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根据语境“它 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应选“潜移默化”。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心心相印:彼此心意一致。根据语境“这些园子是多么美,令人 。”用在句中不符合情境,应选“心旷神怡”。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用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本题中仔细浏览几个选项“放肆”感情色彩不恰当;“把地方”不能构成介词结构;是先“停下来”,后“坐下来”。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先浏览几个选项原文中的“江南园林是…的代表杰出”错,应为“江南园林是……的杰出代表”;“解决……思想”搭配不当。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朦胧梦幻的夜色,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点出了官僚贵族们腐朽空虚的灵魂。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不因别人的赞赏或非议随意改变自己。

(3)李白受权臣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在《行路难(其一)》中写到自己离开长安之际,朋友为其饯行,李白面对奢华盛宴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 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 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2.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 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 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 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 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 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 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的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外,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微信等平台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编自2017年4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摘编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2017年4月26日《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不同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能使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 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 “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 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2.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