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跛   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这个调皮的学生却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点,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 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 “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跋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 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了姐弟俩的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2.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应把标题“跛哥”改为“有思想的芦苇”,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1.C 2.①自尊心强又能面对现实:受同学讥笑时,拿起语言书朝他砸过去;后来想开了,连店名都叫“跛哥钟表维修店”。②朴实善良、有同情心:收留残疾的孩子,鼓励他奋发向上。③身残但有思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拒绝不符合自己爱情观的婚姻,相信自己美好的爱情必然会到来。 3.看法一:以“跛哥”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跛哥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口味;③主人公因跛而退学,因跛而学维修,因跛而找媳妇难,因跛而发愤图强。“跛”跟主人公命运相关,能推动情节发展;④“跛”是腿有毛病的意思,“哥”含有敬意的意思,以“跛哥”为标题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看法二:以“有思想的芦苇”为标题更合适。理由:①具有象征意义,突出人物形象身残志坚的特点;②让人联想起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增强文章的哲理内涵;③更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进而感染读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像芦苇一样柔弱”错误。B项“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不合原文。D项“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跛哥的性格特点,自尊心强又能面对现实;朴实善良、有同情心;身残但有思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信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方在饮食、服饰与住房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从现实来看,每一种消费习惯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因而不存在着“孰优孰劣”的问题。

具体来说,在服饰消费习惯方面,中国侧重于外在的气质,西方则侧重于内在的舒适;在饮食环境方面,中国侧重于热闹的气氛,西方则侧重于宁静与优雅;在住房方面,中国侧重于稳定,西方则侧重于自由。因此,每一种消费习惯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自的合理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获取了丰富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从现实来看,这种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首先表现在消费方式趋同化的趋势。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的持续深入,国际贸易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固定地区的闭塞模式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区域性的商品消费需求也随之发展为开放性的全球化需求。例如说,在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完全不能通过一个人是否身穿李宁的运动装,是否吃麦当劳快餐来判断这个人的国籍。总之随着当前世界贸易的全方位发展,各类商品的无国界流通,中西方人民的消费方式日益趋同。

此外,中西方消费方式的融合还表现在对待各类具体消费方式的理性判断上。这一点在货币消费和信贷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总之,在中西方消费理念的彼此碰撞中,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具有了理性的认识,而不再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从现实来看,西方消费文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而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消费文化在其先进理念上也必然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我们应当消除意识形态的偏见,汲取西方消费文化的先进理念,从而为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积累经验材料。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消费在习惯上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住房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

B. 在消费习惯上,中国侧重于外在气质,这有其合理性,正如西方侧重于宁静与优雅一样。

C. 消费习惯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因而一个民族的某种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D. 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是不对等的,大致说来,西方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指出中西方几项大的消费习惯存在不同,但不分优劣。

B. 在第二段里,作者通过详细举例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准确深刻,说明了某种消费习惯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C. 第三段论述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涉及文化传播、精神思想、消费观念等方面,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双方的现状。

D. 全文主要采取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证,逻辑顺序如水而下,自然明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的渗透力比较强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随波逐流。

B. 消费方式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各类消费方式要具有理性认识,不应一味地迷信某一类消费方式。

C.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与条件也不一样,因此西方一些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D.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避免西方不正确的消费理念,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重构我国本土消费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 神的光芒。

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大学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 80 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 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2018年10月27日,母校将迎来 80 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 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四万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们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 温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 我们相信,母校 80 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 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 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 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 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 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 记”的标签,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 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 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 的法宝。

C.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