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 神的光芒。
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下面是某大学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 80 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 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2018年10月27日,母校将迎来 80 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 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四万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们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 温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 我们相信,母校 80 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 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 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 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 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 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 记”的标签,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 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 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 的法宝。
C.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 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暮雨中送别诗。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
B. 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 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