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 神的光芒。

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 不久前,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独家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专栏,邀请国内30位名家,讲述他们心中的“时代偶像”,旨在回顾我们曾经历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挖掘这些不同时代不尽相同的偶像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探寻偶像文化含义的时代演变轨迹。 这样的众人谈时代偶像的策划,吸引了很多读者、网友的关注,并引发很多人的心灵共鸣和精神记忆,人们纷纷畅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偶像。我们看到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的不同。纵观这个大型策划邀请的这30位名家所讲述的“时代偶像”,其中既有中外历史伟人,也有中外作家文豪;既有时代的学术大家,也有时代的行业标兵;既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也有新社会中的普通一兵;既有文艺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既有助人成功的事业上的导师,也有给予生命教人成长的父亲母亲……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方方说自己的偶像是鲁迅,“我们这一代人是读鲁迅成长起来的”。方方不仅喜欢鲁迅的文章,还欣赏他的傲骨气质。鲁迅对她的影响无处不在。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自己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对革命的追求和信仰给予我很大的力量”,“我觉得,人不能平平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 从这些人所讲述的自己心中的偶像来看,这些偶像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光芒,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铭刻着人类思想、道德和信仰的高度,具有伟大的心灵和广阔的胸怀。这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为一个时代定义的偶像的精神含义,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偶像文化的本质意义。 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反观我们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现象。不能否认的是,今天商业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偶像主体,我们的追求偶像的生活,也几乎完全被商业娱乐明星偶像所代替,偶像的“粉丝”各种形式的追星则构成了种种畸形世相。有的因热爱自己喜欢的偶像而把自己的样子“整容”成偶像的容貌,有的把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联系起来,有的甚至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狂热追星而使自己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已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已经越来越折射出其行为的盲目的情绪化、失去理性的冲动和精神狂热……而看一看我们的流行文化,为此却是不断地推波助澜,以至使这种偶像崇拜失去了精神意义,缺乏严肃而崇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娱乐狂欢和集体的商业文化冲动,这导致了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的明显的偏移,使不少人这样相信偶像明星的价值,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唯一信念…… 我们需要时代偶像和榜样。与优秀者接触,就像受到了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影响,每一个人都是因崇敬实际上高于他的人而感到自身的心灵和精神更高一些。在人的心中,这是最高尚和神圣的感情,这是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阶段,几乎都存在着的心理和情结,是我们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仿效社会上某个卓越的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钦佩的品格与人格唤起的自我的热情和追求,而实现自己的重要价值的一种精神努力。尤其是在这个商业明星偶像价值取代了一切偶像价值,当下的偶像已经变成了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色彩的流行娱乐符号的时代,这更是我们的一种对时代的偶像的期望和寻找。 我们需要寻找这样一个能够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人类偶像崇拜精神的社会群体。我们的文化要突出这种时代偶像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力量、精神信仰应该以这样的时代偶像的道德吸引力、优秀品质为基石……总之,这应该成为我们最终期待和景仰的时代精神的灵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偶像”这个话题的,理解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看清“偶像”身上的“时代精神”:60年代时代精神是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7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投身科学、专心科研;8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90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创新创造、敢为人先。那么,学生写作之前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一是21世纪的偶像是谁?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偶像和世纪偶像区分开来。二是21世纪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呢?这需要学生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立足当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大学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 80 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 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2018年10月27日,母校将迎来 80 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 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四万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们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 温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 我们相信,母校 80 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 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 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 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 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 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 记”的标签,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 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 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 的法宝。

C.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B.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 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暮雨中送别诗。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

B. 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 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