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读的只是教材、课本、《名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读的只是教材、课本、《名师一号》或《红对勾》;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当我们谈论经典时,谈论的只是成功学、升学宝典。当书对我们的意义是分数而不是滋养,当读书对我们是“晒”而不是“读”时,我们是否需要沉思。人丑就要多读书,“丑”不是指颜值低,而是指品位低下、见识浅薄和世界观狭隘。手术刀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由读书来完成。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文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背上“悦读”的行囊 天空深邃悠远,是因为它有飘逸的云儿和飞翔的小鸟;大海的广阔无垠,是因为它有跳动的浪花和畅游的鱼儿;草原的广袤葱绿,是因为它有茁壮的小草和驰骋的骏马。我快乐穿梭于天地,是因为我有“阅读”的行囊。 仰望苍穹,浩瀚的宇宙中无数的星球,尘埃汇聚着,它们就是宇宙的内涵,就是大地的精华,就是生命的辉煌。。我们一个个如同宇宙一样,我们也拥有内涵、精华、辉煌。悦读是什么?其实是轻松快乐的阅读。以前的人总是喜欢拿着书本仔细品味,探索书中的奥秘;而如今的我们,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虽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却也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快乐和享受。于是,我开始背上“悦读”的行囊,体会阅读所带来的幸福滋味。采撷一本唐诗宋词,寻觅一处安静的地方,轻轻地诵读着,笑容绽放于脸上。我体会到陶渊明“才菊东南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旷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在一次次品读中,我陶醉了。 要想体会到这种幸福的滋味,我们必须选择有内涵的书,细细地品味,深深地汲取其中的精华,我不仅仅获得了享受,还得到了华美乐章、诗文的熏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拥有了快生活,很少有时间去品味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浅阅读满足了我们,在闲暇时,携一本杂志,泡一杯清茶,简单轻松地读一篇文章,细细地回味。记得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城,我不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句话让我明白热爱生命,就像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妹,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邮递员李顺友,飞行员李剑英。这些平凡人因为对生命怀着一份真挚的热爱之情,自己的生命绽放出了绚丽的火花。 背上“悦读”的行囊,我穿梭于深阅读和浅阅读中。在深阅读中,我体会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诗词的美妙,那种感觉如鱼得水,快乐自在。在浅阅读中,我拥有了短暂的享受,也品味到了一份感动和快乐。 阅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我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我得到了更多。我背上“悦读”的行囊穿梭于书的海洋中,用“悦读”的力量航行于丰富的知识大洋中,徜徉于快乐中,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说当谈论读书时,读的只是教材、课本、《名师一号》或《红对勾》;当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当谈论经典时,谈论的只是成功学、升学宝典。总之,在谈论读书、阅读、经典时,很多人的阅读都是低端阅读。针对这样的现象,材料指出:当书对我们的意义是分数而不是滋养,当读书对我们是“晒”而不是“读”时,需要的是阅读。材料对“丑”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也给出了读书的好处:“丑”不是指颜值低,而是指品位低下、见识浅薄和世界观狭隘。手术刀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由读书来完成。综合材料看,本材料的关键词是:阅读;关键句是:手术刀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由读书来完成。这则材料的立意可以是:书籍是精神的最好的营养品,要热爱读书;高品位的阅读不仅美丽人的容颜,也可以丰盈人的心灵;高端的阅读才是高品位的阅读;等等。拟题:标题的好坏,对一篇文章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落俗套,散发着美丽馨香的标题自然会引起评卷人对文章的好感。如何给材料作文拟一个好标题呢?首先要有紧扣材料的关键字眼,保证标题正确无误;其次,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让其形象、生动。第三,要富有诗意,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第四,要敢于想象,让标题插上放飞的翅膀。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下面是某公司的原材料进货检验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同学写给老师的一段表达感恩的文字,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表达合理。

值此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您的劣徒从心里由衷地向您表示感谢,感谢一年来您对我的悉心指导,我将励精图治,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虽然您走了,但我永远铭记您的谆谆教诲,祝您在新的岗位枯木逢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貶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    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乐记》就已强调乐教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      的感染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       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治、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日积月累

B.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耳濡目染       政通人和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耳闻目睹       政通人和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 ”写词人用酒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人和人相处,很快便会度过一生。因此,有的人选择了面对面在室内畅谈的生活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人选择了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 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 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 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2.“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