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分别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不得体的词语。 ⑴校学生会组织了一场如何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请分别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不得体的词语。

⑴校学生会组织了一场如何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讨论会,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校学生会主席小明对着宣传部长说:“元芳,还是你来抛砖引玉吧,我想听听你的建议。”

⑵家严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他。

⑶前几天拜读了您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会好好斧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抛砖引玉 (2)家严 (3)斧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别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不得体的词语”,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句中,“抛砖引玉”使用不当,这是谦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一般用于自身,句中用在他人身上,谦敬不当。第二句中,“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句是说对方的父亲,应改为“令尊”。第三句中,“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句中说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使用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拟写对联。

⑴下面是天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中的一副对联,现已打乱,请将打乱的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填写序号即可)。

①万矢的   ②献身  ③百世师   ④求为   ⑤甘作  ⑥著论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或《鸿门宴》课文内容,自选角度,拟一副对联。(上下联不必出自同一篇课文)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外的草

谭向东

①窗外有片砂砾地,很多草已经从砂砾层下那深不可测的泥土里争出头来,两尺来高郁郁葱葱,正把那片砂砾地悄无声息地掩遮。

②这些草已经生长大半个春天了,纵然长得茎茂叶密,但它们始终只长到草的高度,还未没及窗台。

③离窗户三四米之遥的地方是围墙。墙体,由原来的灰色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浅绿色,原因是上面生长许多草了。远远望去,那些草看似一寸来高,但它们攀沿着墙体已经生长到围墙的顶沿了,仿佛只要围墙不倒,它们就能生长得越来越厚实,致使把整个院子环围起来的围墙都变了颜色。尤其是生长在围墙顶沿的那些草,得仰视,才能瞧见它们,但又有多少人会去仰视这些野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虔诚仰望的目光投向的是围墙边的那颗苍劲葱郁的老银杏,欣赏它吐纳古今的恢宏,赞叹它剪裁春秋的博大。

④围墙之外是茫茫原野。那里也生长着许多的草,像芦苇、狗尾巴草……但因它们跟我隔了一面围墙,在短时间里无法进入我的视野,然而,对它们我仍有模糊的记忆:芦苇,多数是生长在湿地或砂砾铺就的河床上,尽管它们脚下的土壤不深厚,但默默挺着胸脯倔强向上,苇秆可以长到人的大拇指那么粗,纤长的叶片,像小钢锯一样锋利。虽然它们是属草的,但能长到人那么高,长成树一样的模样。其实,很多树还不及芦苇这类草!狗尾巴草则遍布原野,可谓无处不生,似乎上天早已固定它们就是普通的草类,纵然足下的土壤再肥沃,它们也难及人高,永远改变不了是草的命运,但它们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切,依然桀骜不驯地疯长着。不知道,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草,将是怎样的风景。

⑤这些都是窗外的草,也都有草根的存在。就因这一点,尽管很多草长得形同树样,可自始至终,它们都无法替代那些非草类植被———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⑥这个世界上的草,都永远逃离不了四季时令的界定与约束,都会有黯然败枯的那一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草;最后,又赤裸裸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草都不是了。芸芸之草莫不如此。

⑦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便把在冻土下面蛰伏整整一个冬季的那些草根,唤醒,重吐绿芽并从那深深的泥土里钻出地面来,让世人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草的存在。

⑧夏季,是四季中最热的季节。这个季节,雨水充沛,阳光炽热,草儿踩着自然的节拍,与风儿为伴,与阳光轻吻,生长得自由自在,舒展得繁茂葱茏。

⑨秋天,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也是草木渐渐枯败的季节,但这个季节,气候渐渐转凉转冷。草便把自己的一生浓缩成可以让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草籽,自身的躯壳,却日渐焦枯,然后,阗然无声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⑩在苍茫大地上,或许惟有树能在每一个季节里昂然挺拔、苍劲耸立。草跟树却无法相提并论。在大地冰封、寒风呼啸山野的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

窗外的草,实在太多,我无法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起初觉得它们太平庸,并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但那些草倚着围墙、砂砾,或者围墙外面形形色色的土地,一直在默默地生长着。直到一天,它们长成了苍青色的风景,我才突然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也才会有人留意它们的存在:虽然草叶是锥尖形的,叶面上的叶脉,也分外明晰,但草叶边沿却布满了锯齿。我忽然恍悟:虽然是草,但那也是生命的奇观!对憧憬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的草,谁也不可以轻侮,同样也不能随意蹂躏!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以“窗外的草”为线索,先写砂砾上的草,再写围墙上的草,最后再写围墙外原野上的草,情节多变,波澜起伏,文章情感真挚感人。

B. 文章开篇点题,并交代了草的生长环境恶劣,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C. 文章第二段用人们对围墙上的草与围墙边的银杏树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表现草的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D. 第④自然段作者以芦苇和狗尾草为例,写了两种草的命运:一种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依然顽强生长,长得像树一样高,甚至超过了一些树;一种是即使在优越环境中也达不到树的高度,但依然顽强生长。不计较命运如何,两种草都具有顽强生命力。

E. 文章中在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通过拟人手法“无奈地”“寂静无声地等待”,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力顽强的草的无奈辛酸,自哀自怜。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写道:“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作者到底得到了什么暗示,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_________________  ,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⑶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⑷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⑸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⑹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诗经·氓》)

_________________ 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⑼曹操在《短歌行》中以明月比作贤才,表达对贤才渴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通过描写乡村常见的声音来表现田园恬静祥和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①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城附近。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                      谢:感谢

B. 监试者之                  异:以……为异

C. 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留下

D. 不为衰世业                【解析】
解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常身翼蔽沛公

B. 兵难日起                  因人之力敝之

C. 天下所仇                  吾属今之虏矣

D. ,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监试者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在讯问中司马朗敏捷、机智,令监试者刮目相看。

B. 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司马朗劝说他这样做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

C.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他怎能这样做。司马朗表明忠心和诚意,董卓最终放了他。

D. 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⑶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