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                      谢:感谢

B. 监试者之                  异:以……为异

C. 即散财物以赂卓用事者      遗:留下

D. 不为衰世业                【解析】
解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监试者其身体壮大          常身翼蔽沛公

B. 兵难日起                  因人之力敝之

C. 天下所仇                  吾属今之虏矣

D. ,关东兵散              顷未发,太子迟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监试者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在讯问中司马朗敏捷、机智,令监试者刮目相看。

B. 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司马朗劝说他这样做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

C.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他怎能这样做。司马朗表明忠心和诚意,董卓最终放了他。

D. 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温地的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⑶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1. B 2. A 3. C 4.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来为他送行。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客谢之”中“谢”如解释为“感谢”,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个客人直接喊了司马朗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客人应该是为此而道歉,“谢”应解释为“道歉”。C项,“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中“遗”如解释为“留下”,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应是说司马朗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句中的“遗”应解释为“送给”。D项,“不为衰世解业”中“解”如解释为“解除”,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是说司马朗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要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解”同“懈”,懈怠,放松。故选B项。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以”意思是“因为”,连词;“常以身翼蔽沛公”中“以”意思是“用”,介词。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被。D项,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凑足音节。故选A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董卓对司马朗说,把他看做自己的孩子”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卿与吾亡儿同岁”,由此可知,董卓并未把司马朗看做儿子,只是说司马朗与自己儿子同岁。故选C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的宾客”;“白衣冠”,活用为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目的连词,来;“之”,代词,代荆轲。第二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意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第三句中,“念”,留恋;“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土;“莫”,没有人;“从”,跟从;“惟”,只有;“将”,带领;“俱”,一起;“往”,迁往;“焉”,兼词,于之,即“到黎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近期,接二连三有公众人物因癌症突然离世,令人扼腕的同时也引发热议:我们该如何更早地发现癌症,从而获得尽早治疗的机会?

近日,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在纳秒及纳米尺度上对单个活细胞内生物分子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工作,可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的动态变化。

癌症在早期时,人体不会有任何症状,如果按照一般的检测手段,相当于从外观的角度,透视或放大人体组织器官,很难“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依靠科学仪器对细胞内的分子变化情况进行精准探测,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得出判断结果,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手段。

这个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活细胞中,利用探针表面的识别物或输送进去的检测试剂去寻找特定的分子,“就像在一群人当中寻找穿红色衣服的人”,江德臣说。

“我们这套测量系统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质谱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化学显微镜’‘细胞放大镜’,它可以给各种细胞贴上分子标签。”陈洪渊介绍。

一般来说,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而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想要在如此小的尺度上对其包含的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检测,可以说极为困难。

“我们设计的纳米探针,根据检测目标物的不同,会在探针上修饰不同的识别物,可以特征性地去识别一些分子。”陈洪渊介绍说,这就可以获取被检测区间中更加详实的分子信息。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经过多次研讨,项目组利用“溶液可在电场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通过探针定向输运到细胞内的指定位置。

由于输运溶液的体积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该采用多大电压?如何观测这样微小的液滴?研究团队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终于稳定地获得了从纳米毛细管内精准排出的液体。

“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将体积微小的分析溶液输运到目标区域,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器中蛋白活性的定量电化学分析。”江德臣介绍说,把细胞看成一个大东西以后,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工具做小,和细胞匹配。

目前,人类对于细胞分子的检测手段也日益丰富,除了这种“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之外,还有一种超分辨显微镜也获得长足发展。

“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细胞中的分子信息包含物理信息(如分布及其含量等)和化学信息(如氧化/还原活性及动力学参数等),这些信息都是评估细胞的重要参数。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空间分辨率已达10纳米。我们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同时,我们综合了电化学、光学和质谱的信息,获取的信息量比超分辨显微镜会更加丰富一些。”陈洪渊说,我们的仪器和超分辨显微镜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摘自2018年11月20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对于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细胞的变化的科学研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由中国科学家率先研究的细胞分析方法能“看穿”细胞内分子的细微变化。

B. 这种测量方法通过综合电化学、光学检测手段,可以探知细胞内的化学变化。

C.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纳米尺寸大小的探针,深入到单个细胞中去寻找特定的分子。

D. 只要工具足够小,和细胞匹配,就能实现对细胞内部的探测。

2.对于测试试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测试试剂体积非常小,仅相当于一滴水的十亿分之一。

B. 为了实现对于复杂生物分子的检测,科研人员则把对应的检测试剂输送到细胞中。

C. 科学家利用“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在纳米管中流动”的原理,实现了将这些试剂输送到指定位置。

D. 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30微米之间,一个细胞器的直径仅为50—100纳米。

3.关于“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和“超显微镜分析”之间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优势明显,比“超显微镜分析”要先进。

B. 两者都可以实现对好细胞和坏细胞的区分。

C. 超分辨显微镜是基于荧光或者其他光学检测手段,主要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分布、含量等物理信息的读取。

D. 陈洪渊团队的仪器特点在于对细胞内分子的化学信息的获取。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沛公安在?

C. 大王来何操?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实词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 既已,无可奈何    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善遇之

B. ①吾还也            ②失所与,不知

C. ①臣得有以报太子    ②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D. ①若属皆为所虏      ②臣死不避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实词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函陵             吏民,封府库

B. 缒而出             道芷阳

C. 项伯杀人,臣之      太子

D. 其人居未来         越国以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